????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10月26日~29日在北京召開,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成為本次會議的重中之重。
????67.3%受訪者明確看好我國未來五年發展對過去5年,民意確認收入(53.8%)有提高,醫療(41.8%)和住房(38.9%)有改善
?展望“十三五”,15.7%的受訪者看好西部內陸地區的發展,28.0%的受訪者看好中部邊遠地區的發展,32.6%的受訪者看好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13.3%的受訪者對東、中、西部發展前景都看好。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正在北京召開。“十三五”規劃內容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過去5年,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哪些方面有較大變化?民眾關注“十三五”規劃中的哪些方面?對于未來5年的發展,又有何種期待?
?本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即時調查顯示,53.8%的受訪者過去5年的生活在工資收入方面變化較大。過去5年,49.4%的受訪者最關心就業機會的變化;未來5年,45.5%的受訪者最關注“十三五”規劃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任務目標,71.4%的受訪者希望自己的工資收入在未來5年有所提高,67.3%的受訪者非常看好我國未來5年的發展。
?受訪者的職業分布中,學生占11.4%,公務員占6.3%,企事業單位職員占67.4%,農民工占5.5%,軍人占0.2%。
?過去5年,53.8%受訪者的工資收入有較大提高
調查顯示,過去5年,53.8%的受訪者的工資收入有較大提高,41.8%的受訪者的醫療狀況有所改善,38.9%的受訪者的住房有所改善,31.0%的受訪者生活的變化主要發生在出行、出境游方面,27.8%的受訪者發現食品安全狀況有所改善,26.1%的受訪者發現養老問題有所改善,23.3%的受訪者生活的改善主要在文化生活、學習教育方面,另有18.0%的受訪者更關心生態方面的變化。
已大學畢業3年的黃雨雪是石家莊某互聯網教育培訓企業的創始人。她一直比較關注教育行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過去5年,我的公司已由當初的7人發展到現今50人的規模。隨著互聯網創業創新熱潮的興起,教育培訓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市場發展機遇。借助互聯網資源,可以免去很多諸如教學場地費用、老師學生時間等成本。通過互聯網教學可以實現學生費用降低、老師收入提高、機構利潤增加的三方共贏局面。”黃雨雪說。
在中國社會過去5年的發展中,49.4%的受訪者關心就業機會的變化,37.5%的受訪者關注城鎮化發展,37.2%的受訪者關注環保、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36.6%的受訪者關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30.7%的受訪者關心經濟體制改革,30.1%的受訪者關心民生體系的建設與完善,29.7%的受訪者關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6.3%的受訪者聚焦創新創業潮,22.2%的受訪者關注科教方面的發展,16.7%的受訪者關心文化事業的推進。
針對我國在城鎮化進程當中出現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鐘君認為,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態勢向好。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也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土地的“非農化”問題。“把大面積的農村生產用地建成開發區、鬼城,等等,將‘農民趕上樓’,這種城鎮化是不可取的”。二是人口的城市化,就是單純地把農村的戶籍在形式上轉變為城鎮戶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市民待遇。
鐘君表示,過去的城鎮化比較強調城鎮化率,看中城鎮化率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人的重視程度不夠。“真正的城市化應該是按照習總書記講的‘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應該保證進城的農民也能夠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對此,鐘君預期未來的城鎮化建設,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城鎮化率,另一方面要在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上進行改革。
“十三五”規劃十大任務目標 受訪者第一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三五”規劃的十個任務目標,民眾關注哪些?調查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位居第一,45.5%的受訪者選擇此項。其次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38.3%),接下來是保持經濟增長(38.0%),調整優化產業結構(37.7%)。
由于自身職業關系,上海某汽車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李世國(化名)比較注重國家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他表示,過去5年內我國汽車制造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和個人消費的需求,私人轎車需求量開始迅速攀升,推動了我國汽車制造業的平穩較快發展。
“但是,拿汽車制造業來說,盡管國產汽車的銷售量在不斷增長,核心技術仍然是短板。比如汽車外形設計、汽車發動機等核心技術仍然有所欠缺,所以我希望國家能夠深入推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保護創新知識產權,從而使創新技術轉化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李世國說。
受訪者關注的目標還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36.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33.9%)、推動創新驅動發展(29.7%)、改革體制機制(27.5%)、推進扶貧開發(21.3%)、推動協調發展(17.5%)等。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這一目標吸引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的注意。他表示,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和速度都很快,而農業現代化發展仍比較緩慢。“主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緩慢,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糧食供應安全和食品健康問題,所以農業現代化是‘十三五’期間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
鐘君強調,這十個任務目標就是“四個全面”和“五位一體”全面布局的具體體現,發展戰略思路是非常清晰的。“而改革體制機制需要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尤其是改革有效落地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300多項改革,但是許多改革在實踐層面還沒有得到有效實行和落地,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接地氣的問題,‘十三五’規劃對如何進行改革的戰略部署尤為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將扶貧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提出“科學扶貧、精準扶貧”的同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然而,8月,審計署在審計時發現近年脫貧任務完成較好的廣西馬山縣有3119名扶貧對象屬于“富人”,其中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343人屬于財政供養人員。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提出,扶貧開發需要特別考慮當地的產業選擇,產業應是能達到當地的支柱水平,使人們擺脫貧困。“重要的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都缺乏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扶貧開發在物質資本上做得比較好,但是人力資本的提供不是很充分。這種支持性扶貧需要經營的能力,需要農業管理的能力,也需要對當地人才進行培訓。”劉元春指出,扶貧開發通過對產業、資本的選擇,還會促進當地的就業選擇。
未來5年,71.4%%受訪者希望自己工資收入有所提高
受訪者對未來5年國家發展的期待如何?調查顯示,67.3%的受訪者看好我國未來5年的發展(其中17.0%的受訪者非常看好),27.3%的受訪者認為“不好說”。而在地域選擇上,15.7%的受訪者看好西部內陸地區的發展,28.0%的受訪者看好中部邊遠地區的發展,32.6%的受訪者看好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13.3%的受訪者對東、中、西部發展前景都看好。
鐘君認為,未來5年中西部地區崛起的前景比較看好。“現在中西部地區后發優勢比較明顯,比如重慶等地,GDP增長速度全國領先。究其原因是由于它們沒有東部沿海地區、能源富集地區的優勢,因而最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所以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優勢更加明顯。同時這種發展優勢會有一種慣性,并在未來五年一直領跑全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GDP和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而71.4%的受訪者對未來5年生活的期許也落在了“工資收入有所提高”這一項上。鐘君預期,鑒于目前的“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和“大眾創業、萬眾眾創新”的國家戰略,未來5年,居民收入會在第三產業得到顯著增長。
除了期待工資收入的增長,62.5%的受訪者希望食品安全有保障,62.1%的受訪者希望未來5年自己的住房條件有所改善,59.6%的受訪者期望醫療衛生條件有提高,44.2%的受訪者關注養老問題可基本解決,40.6%的受訪者期待生態環境有所改善。
正在奔波于招聘季的西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大四學生何德政表示,自己對未來5年最大的規劃就是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我擇業時優先考慮的因素是待遇,專業匹配度與發展前景。我覺得我還年輕,能吃苦,待遇是第一首選,想多掙錢。當然能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更好,能夠學以致用。通過早期的原始積累,再進行下一步規劃。”何德政說。
調查顯示,對于自己未來五年的職業規劃,51.3%的受訪者首要考慮的因素是經濟發展程度,生態環境因素(41.2%)位居第二,35.5%的受訪者會考慮離家遠近的程度,35.0%的受訪者考慮重點行業的發展情況,31.5%的受訪者會考慮城市的城鎮化程度,其它因素還有工作與專業的匹配程度(34.1%)和宜居程度(33.5%)。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