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安
目前日本企業的通縮心理依然嚴重,阻礙了安倍經濟學發揮作用,這個現象給日本政府和央行帶來了困擾。因為目前日本的物價走勢出現了讓人不安的背離:企業的1年后消費者物價上升率預期(剔除消費稅率影響)在最近調查的9月份為1.2%,比一個季度前下降0.2%,比一年前下降0.3%。更長期的3年和5年預期也同樣出現不斷走低的現象。
更為麻煩的是消費者立場,安倍政府和日本央行引以為傲的物價上揚正在倒逼他們系緊錢包。內閣府的統計顯示,日本消費者目前生活用品的物價在安倍上臺后已經有四分之一實現了2%以上的上漲。本來當局應該歡呼雀躍“脫通縮戰役成功”的階段,然而這個勝利宣言是日本消費者完全不能接受的。按照厚生勞動省的統計,到了今年七月日本勞動者實際工資才終于實現了0.1%的增長。如果考慮到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費用的增加,消費者的意識的確沒有樂觀擴張的空間。看來安倍遭受到的寒流遠比他們的預期更為強烈。
這點在最近當局人士的一連串帶有焦躁感的發言和表態中得到了驗證。先是所謂的經濟再生擔當大臣甘利明在不同場合公開抱怨日本企業經營者對政府期望的加薪遲疑不決(因為已經連續加了兩次基礎工資),最近日本央行內部私下也對資深經濟記者表示非常擔心預期物價上升率的走低現象。
作為日本過去少見的長期政權,安倍內閣最近公開表示對企業界的不滿至少可以反映幾個基本的事實。安倍經濟學以及其最重要措施的寬松貨幣政策一開始就是暗渡陳倉的日元貶值誘導計劃,這個計劃在歐債危機退潮的大環境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然而這個計劃有個很原始的漏洞:日本經濟的結構變化讓其大打折扣。一是全球化導致的生產體制外流,通過匯率收益產生的利潤只能刺激一下股價而不是工資。二是沒有促進和刺激創造新產業的機制,企業在日本國內缺乏投資機會。
而且安倍內閣高度重視民意的一個體現是對股價水平極為敏感,為此還搞了一連串的所謂政策發動來向海外投資者強調他提升日本企業管制水平的決心,其重點是所謂的強化企業重視股東回報率(ROE)的姿態。但他沒想到的是,實際上這點卻和他目前抱怨的企業不增加投資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因為企業要滿足股東高資本回報率的要求的同時,必然會抑制設備投資和勞動成本。
目前企業對增加固定費用持謹慎態度根本上是反映日本經濟潛在成長率缺乏改善跡象的結果,黑田強調的企業和消費者的意識改變原本就沒有現實基礎。這么下去,勞動分配率不僅不能維持現狀,還可能進一步下滑。作為政策制定方,老用似是而非的所謂“通縮意識”來給消費者和企業扣帽子,甚至越來越多的開始干預企業經營的現象,越發說明日本作為一個發達經濟體的自我調節機制可能受到了進一步損害。超乎尋常的寬松貨幣政策不僅無法代替結構改革,更有可能延緩真正改革意識的誕生和落實。(編輯 張立偉)
作者: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