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號稱“真人真心真產品,不走捷徑不騙人”的蜜雪冰城因部分門店被曝出存在篡改開封食材日期、違規使用隔夜食材、水果清洗不到位等食安問題翻車。
多門店被曝篡改食材日期、使用隔夜食材
據中國質量新聞網5月14日報道,蜜雪冰城鄭州永安街店、濟南大觀園店、武漢馬湖商業街店均存在使用過夜冰淇淋奶漿、切片檸檬、奶茶原料等現象。為了減少報損節約成本,門店店員甚至采取篡改開封食材日期標簽、更改“效期追蹤卡”等手段,以延長“過期”食材使用效期。
據悉,蜜雪冰城對于鮮果、半成品、糖漿等物料的賞味期限及儲存方法均有明確規定,以濃縮奶茶、濃縮咖啡等半成品為例,需用保溫桶儲存、最佳賞味期為3小時,超過時間應“廢棄換新”。此外,黃檸檬、鮮橙則應區分操作臺切片加蓋與冷藏柜切片加蓋儲存,對應賞味期限分別為2-6小時。
即便如此,蜜雪冰城多店并未按照“物料儲存標準”執行,而是將未清洗表皮的檸檬直接切片、徒手抓取使用,還投機取巧般將切片鮮果疊杯存放,當天未能售完則連同杯子一并放入冰箱,第二天繼續銷售。
事件一經曝光迅速引發輿論熱議,“蜜雪冰城被曝篡改食材日期”“蜜雪冰城被曝使用過夜奶漿”等話題紛紛沖上微博熱搜。次日,蜜雪冰城便在官微發布致歉聲明稱,針對媒體報道中的涉事門店,公司已責令其停業整頓,并承諾將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及公司《特許經營合同》相關規定,對涉事門店做出相應處理。
蜜雪冰城方面表示,食品安全是品牌生命線,此次事件影響惡劣,嚴重傷害廣大消費者權益,公司高度重視。“后續我們將從嚴徹查、管理全國門店,永遠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創造讓消費者放心的門店。”
低利潤加盟擴張或成食安危機主要原因
公開資料顯示,蜜雪冰城系專為年輕人打造新鮮冰淇淋與茶飲的全國連鎖品牌,由張紅超、張紅甫兄弟1997年創立。彼時,大學時期的張紅超在鄭州開了一家名為“寒流刨冰”的刨冰店,這即是蜜雪冰城前身。創立之初,“寒流刨冰”還兼賣漢堡等中西簡餐,產品的共同特點就是低價。
此后十年,憑借薄利多銷的打法、接地氣的營銷策略以及聚焦下沉的定位,蜜雪冰城得以快速發展,摸索出一套穩定的盈利模型后,公司于2007年正式開啟直營兼加盟的運營模式。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7月期間,蜜雪冰城每年以門店數量兩倍、營業額三倍的速度增長;2016年至2020年,其門店的數量分別為2500家、3500家、5000家、7500家、10000家。通過特許加盟,蜜雪冰城實現版圖急速擴張。
今年以來,蜜雪冰城更在官網相繼發布加盟商優惠政策,鼓勵加盟商到客流量更大,但租金成本更高的地方開店。2月,蜜雪冰城發布《關于新開門店優惠政策的通知》,面向加盟商推出了免除加盟首年加盟費、咨詢費、管理費的“三免政策”;5月6日,公司再次宣布對機場、車站、服務區、加油站、景點、游/娛樂園等特殊商圈及周邊區域的門店實行免收一年加盟費的優惠政策。據悉,目前蜜雪冰城門店數量已經接近1.8萬家,預計年底將達到2萬家。
對此,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低利潤擴張以及加速開店正是蜜雪冰城頻現食安問題的主要原因。“蜜雪冰城定價偏低,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其對員工以及門店的管理有漏洞。另一方面,蜜雪冰城的上市壓力較大,加速開店也讓門店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朱丹蓬分析稱。
35家門店被市場監管局責令限期整改
事實上,蜜雪冰城成長至今,關于其食品安全的控訴從未停止。據第三方投訴平臺黑貓投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標記為“蜜雪冰城”的相關投訴已接近500例,其中數百例投訴直指在飲品中喝出蟑螂、塑料以及不明異物等,更有消費者投訴稱,自己因在蜜雪冰城喝出異物與店員協商不成遭對方威脅恐嚇。
對于消費端的不滿,蜜雪冰城并非全然不知。創始人張紅甫曾在創業日記中記述,2015年前后,他率隊首次前往全國各地巡店,驚訝于加盟店“幾乎是一個店一個做餐標準”、走進后廚“地上是粘腳的,甚至能把鞋粘掉”。如今,萬店規模再次加劇蜜雪冰城品控難題。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多次致電蜜雪冰城,公司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截至發稿前,記者從鄭州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由于存在食品安全問題,鄭州蜜雪冰城35家門店被責令限期整改,3家門店立即停業整改,9家門店被執法人員當場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接下來,鄭州市市場監管系統還將部署開展為期1個月的針對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的專項整治行動。
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蜜雪冰城食安頑疾能否真正引起公司重視,中國網財經記者將持續關注。(記者 賈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