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劉靜教授來到河套羅家營,實地對漁民捕撈上來的骨骼進行鑒定。劉教授仍然認為,這副骨架就是勒氏皇帶魚,并對漁民的疑點一一解答。她稱,勒氏皇帶魚并非帶魚,骨架有較高科研價值,建議專業博物館收藏。
骨骼隨潮水漂到近海
“從 頭骨的形狀和脊椎骨的數量看,應該是勒氏皇帶魚。”劉教授說,這副骨架上面有角形結構,勒氏皇帶魚確實有角狀骨骼。此外,在硬骨魚中,體長這么長的只有皇 帶魚,因為皇帶魚再生能力很強,折斷了還能繼續生長,所以脊椎骨特別多。劉教授說,她認為,這條勒氏皇帶魚死亡時間在一年以上。
劉教授稱,勒氏皇帶魚生活在200米至800米的深海,島城居民多在近海捕撈,所以很難捕撈到,而且這種魚本身很少見,好多專業人員一輩子也見不到這種魚的骨 骼。“深海魚怎么會在80米深的海域捕撈上來呢?”“這個不一定。”針對漁民疑惑劉教授說,也有可能是這條魚死后,在潮水的作用下漂過來的,這種情況也很 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