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劉強東的“美國一夜”,讓京東蒸發了600億市值,并陷入“深刻反思”階段。半年之后,京東高調宣布董事會批準了針對公司董事長兼CEO劉強東的一項為期10年薪酬計劃:10年內,劉強東每年基本工資為1元,且沒有現金獎勵。

網民霎時群嗨:東子,夠兄弟!
前陣子,鈦媒體公布了一份《高管個人年薪Top 50》的名單。其中,劉強東分別在京東健康和京東物流拿2.28億、1.35億年薪,位列榜單第4、6位。
但這份榜單沒引起啥反響。大家記住的還是“1元東子,夠兄弟。”
輕易不要相信一個在公開場合只談情懷的企業家,他可能會在背地里啪啪打你的臉。
創始人、大老板從上市公司領多少薪水,更多是作秀,因為除了工資,他們有的是辦法從上市平臺身上賺到錢。特別是房地產這種結算和銷售有時間差的行業,幾乎每一份報表都是被“美化”的。其背后,資本從哪來?到哪去?才是終極問題。
泰禾:神秘的建筑公司
有粉絲問泰禾董事長為什么被有關部門帶走協助調查,那就先聊聊泰禾。
2020年,泰禾集團累計向一家名為中城建投的建筑公司累計支付了63.8億元的工程款。按照正常的工程合作進度,泰禾應該支付給中城建設結算的金額應為15.58億元。
在泰禾暴雷的當年,泰禾拖欠甚至暫停了無數家合作商的結算,卻向中城建設預付了遠高于正常經營的工程款。中城建設的面子,真是不知道誰給的。
更讓人吃驚的操作還在后面。
2020年底,泰禾、泰禾全資子公司嘉興焜昱、中城建設在私下簽訂協議,將泰禾欠嘉興焜昱的69億債權,轉讓給了中城建設。
按照計算,中城建設原本應該歸還泰禾多支付預付工程款,結果被轉入的這69億元債權抵消了。中城建設不僅不用還錢,泰禾還倒欠中城建設5.2億。
中城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
它由福建正同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投資,這家投資公司的實控人劉品香同時控股9家建筑工程、景觀園林、文化傳播、物業管理公司,同時,還入股泰禾影視等公司。劉品香持股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泰禾的精準合作公司。而中城建投,也幾乎是泰禾在各地泰禾院子的建筑總包。
無論從公開信息上,還是泰禾公開口徑,都看不出黃其森以及泰禾集團跟這家中城建設有直接關系。但在泰禾內部一些部門,早已經把中城建設當成了一家人,泰禾的IT部門曾經在泰禾集團的OA泰信系統中將中城建列為一條業務線,然后又被火速撤下。
即便上市公司出現再大的問題,這些看似乙方合作公司但實際上和企業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公司,成為大boss們暗度陳倉的最佳通道。
碧桂園:公司之外的家族產業鏈
最近鳳廠的新聞也比較多,那就再來說說鳳廠。鳳廠是地產+服務雙上市平臺,大股東是公主本人,在公司內部,你甚至找不出幾個他們家的直系親屬,但背后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產業鏈。
楊文杰,不會出現在碧桂園高管名單中的人。但他曾在碧桂園體系中的370家擔任法人代表等重要職務。碧桂園內部一些重要文件的蓋章都要經過他的手。雖說表面上,鳳廠已經建立了規范化的職業經理人體系,但實際上楊文杰這樣的家族“親信們”才是鳳廠的把門人。
還有巨大根藤掩藏在上市體系之外,發生著盤根錯節的關系。例如,一家叫“佛山市順德區華順建筑工程勞務有限公司”的企業,和鳳廠旗下相當多的開發公司有業務往來,它由佛山市順德區榮欣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100%控股,但順德欣榮并不做樓盤開發,而是盤附在鳳廠上市體系周圍。
經過股權層層穿透,佛山市順德區華順建筑工程勞務有限公司實控人指向西藏捷誠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及背后兩名自然人吳業能、吳春銘。這家公司的社保參保人數為0,但業務龐大。
華順建筑工程旗下公司還參與了大量鳳廠項目的股權合作,一方面在必要時將部分高負債項目“出表”(如商丘碧御項目、湖州碧欣項目),另一方面為項目輸送啟動資金,同時獲得合作勞務費用和股權分紅兩份錢。
在鳳廠上市體系外,這樣的公司還有很多。
吳業能、吳春銘不在鳳廠體系內,但一樣處于楊老板家族里的核心圈層,看管著另一份資產和另一份利潤。市場傳聞,鳳廠項目樣板房里面的沙發、小區園林里面的樹、甚至是一些項目的監理方都來自隱匿在楊老板背后的家族體系,他們每年都能從龐大的業務中拿走自己的一份,并且“供應商”這個身份在負債優先級上甚至先于股東。
鳳廠老板甚至自豪地說,自己這幾家公司每一家都在賺錢,甚至單獨拿出來能做到行業頭部,只不過大家不知道罷了。
這一番話,把隔壁老郁羨慕壞了,2022年1月的管理會上就開始表態:產業鏈上那么多環節,為什么要交給供應商去做,如果我們都自己做,利潤就都是自己的。
把家族的錢曲線轉移,通過信托、投資公司、合伙企業再滲透到地產項目中,獲取借款和分紅利潤。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
除了資金,還有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之間“互送”項目的。早年的合生經常這樣操作,那時候還沒全部實行招拍掛,地產企業的財務更加不透明,上市公司拿了地,便宜“賣”給非上市公司操盤,非上市公司拿了地,高溢價賣給上市公司,玩得不亦樂乎。
近年來監管越來越嚴,這樣的案例少了,但并不代表沒有,只不過方式不這么直接了。兒子成立一家獨立的公司“創業”,和上市公司有默契地劃江而治,相互不競爭,但在融資和G端關系方面可以做資源復用,用上市公司護盤,讓“兒子公司”快速做大。
一手押大,一手押小,左右都是自己的。
恒大 、萬科:股價反向操作
還有一種“高級”方式是在股價上做文章。曾經的恒大和萬科都是高手。
恒大在2013年、2014年頻繁開啟“配股-回購-配股-回購”,但都是逆向操作:在股價低的時候定向增發,在股價上漲之后開啟回購,在股價低時,掏自己錢包里的錢買,名曰:大股東增持,提振信心,或:補充公司資金流動性。但股價上漲之后轉手用公司的錢買回股份,一進一出,持股比例不變,錢卻回到自己兜里了。
那些年,這兩家公司在兩個不同的方向反向操作。
恒大不斷通過資產倒騰和資產評估做高利潤,然后大比例分紅,通過分工完成套現。萬科則以“財務穩健”為由頭,把利潤藏起來,壓低評估價,然后管理層不斷增持,努力把自己的身份從職業經理人轉變成股東。
如果你是一名職業經理人,你的主要收入是“工資+獎金”,如果你是一名有話語權的股東,生意應該怎么做,想象力就大了。
在創投圈有一個故事。近幾年投資人越來越謹慎,看到那些雄心勃勃的創業者,首先會讓他們介紹項目,然后會測試他們的人品,最后再問問他們是不是把房子抵押,全部用來創業了。因為,把自己逼到絕境的創業者成功的概率更大。
創業圈里面則相反,經常會有人勸別人,不要把全部身家拿來創業,盡可能地盡快融資,不燒自己的錢才不會心疼,才不會扣扣索索,敢于砸錢挖人、投廣告、給補貼占領市場份額,跑得慢就是死得快。
在商業領域,一家公司賺不賺錢,有時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的誰的錢,誰在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