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欽州靈山縣聚龍山村移風易俗
村民辦喜宴不收紅包 賓主盡歡
核心提示
喜事多、紅包“炸彈”多,是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給不少人留下的印象。但在欽州市靈山縣聚龍山村,卻流行這樣一種風氣:結婚宴請不收紅包。
春節期間,記者在當地發現,當地村民喜宴一般采用流水席的形式,既不浪費也不搞排場,客人吃完就走,不用給紅包。有些村民心里確實想隨禮,奉上紅包后主人也不當場“拆臺”,先收下,過后再將紅包原封退回去,但紅包上多了幾個字“心意已領”。
據了解,結婚宴請不收紅包的風氣在該村已流行多年。
不收紅包
村民辦喜宴
節儉又熱鬧
春節期間,聚龍山村喜氣洋洋,鄰近村莊的打鼓愛好者和本村的打鼓隊共計幾百人,齊聚在村中的百年古宅門前空地,同時敲響大鼓鬧新春。從正月初二至正月初五,每天如此,喜慶熱鬧,成為聚龍山村一道獨特風景。
聚龍山村有村民300多人,春節期間能聚集這么多人氣,源于這個村莊良好的風氣。說起村里的良好風氣,村民對“辦喜宴不收紅包”特別推崇。村民李嘉劇告訴記者,推行喜宴不收紅包的新風之后,村民之間關系更加融洽。誰家辦喜事,村民爭相出謀劃策,把喜事辦得節儉又熱鬧,人人都肯出力幫忙接待客人,有些村民還自發前來表演節目慶賀,其樂融融。沒有了紅包壓力和金錢攀比,賓客笑容真誠,祝福真心。
“以前給紅包,給多了怕收不回本,有些舍不得;給少了又怕別人笑話。”村民們打趣地說,“現在都不用給紅包,也就不用去算計和掂量那么多,只管開開心心去喝喜酒,真心實意送祝福就行。”
祝福真心
村民赴宴
重親情無壓力
到聚龍山村喝喜酒,不管是富親戚還是窮親戚,都一樣,不用給紅包,一起落座,把酒言歡,共敘親情。
村民李嘉龍上個月剛回村辦了結婚喜宴,前來赴宴的本村人和外來賓客絡繹不絕,流水席辦了幾十桌。因為村民出工出力,省去很多人工費用,加上村民出謀劃策行節儉之風,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開銷,喜宴花費一兩萬元,就能讓賓客吃好喝好,且人人笑容真誠,祝福真心,李嘉龍覺得很值得。
別村的人來喝喜酒給紅包嗎?李嘉龍說,有些外村的人來喝喜酒,不給紅包覺得不好意思,且一定要他們收下,他們尊重對方的習俗,當場收下了,過后再退回去,并在紅包上寫上“心意已領”幾個字。親朋好友都能到村里來現場送上祝福,他心里已經很感激。看著親戚朋友都沒有因為紅包的問題而感到壓力,他心里很舒坦。
鄰近村莊的村民徐先生說,收到退回來的紅包是意料之中的事。看到聚龍山村能率先推崇這樣豁達的新風尚,他很感動,期待這種新風能吹到自己的村莊。
不覺吃虧
到別村赴宴
紅包照給
聚龍山村村民去別村赴喜宴給紅包嗎?村民李嘉鹍對記者說,不收紅包是本村的新風氣,值得推崇,但別村收紅包的習俗也要尊重。他們去別村喝喜酒照給紅包。
“給紅包也不覺得吃虧,但在本村喝喜酒和去別村喝喜酒,心情完全不一樣。”李嘉鹍說,在本村喝喜酒心情輕松舒暢。去別村喝喜酒心情就很復雜,得按當地的習俗來給紅包,但紅包給多少得講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同學關系、好友關系、老表、堂兄弟,等等,不同的關系“標準”都不一樣。如果給的比別人多就會給別人造成壓力;給的少又覺得情義不夠。雖說“禮多人不怪”,但弄不好就助長攀比之風。李嘉鹍還是覺得本村的風氣好。
今年55歲的聚龍山村村民李以全說,村里辦喜宴不收紅包的風氣已流行好多年,通過這樣無壓力的喜宴活動,可以加強村民的協同互助,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交流。盡管他們極力推崇這種風氣,但去別的村喝喜酒還得給紅包,入鄉隨俗嘛,手頭寬裕的話就多給點,經濟拮據的就少給點,給多給少都覺得心安。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