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豐子愷式明了簡潔的配圖,融通國學、人文、歷史、德育為一體的“維新版”小學語文教材將在京登場亮相。該教材將首先在全國多個課題實驗區試用。據了解,這套教材作為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收官之作,已經進入審訂階段,最早今年五、六月份正式出版。
起由:海外教材受國內青睞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上學路上,右邊行走,紅燈止,綠燈行”……打開《維新小學語文》教材樣張,豐子愷式大量留白的插圖配上治家古訓、詩詞格律、禮儀規范,清新拙樸的文風撲面。
據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之所以冠以“維新”之名,語出《詩經·大雅》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意在通過創新,打破現有的教學目標和模式,可以說是小學語文教材最徹底的改版。
據了解,該教材教材編寫歷時三年,其中汲取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語文教材、民國時期教材以及臺灣現行的國文教材“精華”,由語文學科專家、全國各地中高級教研員以及西方人格教育研究學者、部分臺灣學者百余人編寫而成。
“不過,最初編寫《維新小學語文》的目的是為海外華人子女學習語文用,海外版本稱為《維新小學國文》,編寫目的是讓華人子女了解民族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張健告訴記者,此套教材是“十二五”傳統文化課題研究重要科研成果,是國內第一套海外華人子女的小學國語教材,將在“十三五”階段在海外大范圍推廣。后來,國內很多學校聽說后也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同步試用。
理念:注重“道”法傳承 回歸人格教育
與現行的諸多小學語文教材不同,《維新小學語文》注重的是“文”與“道”之傳承,淡化“術業”教育。張健表示,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將語文、國學、歷史、德育融為一體,以人文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修養為主要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格和文學藝術底蘊,淡化單純注重對字、詞、句的所謂標準化教學方式,實現“文以載道”的語文教育基本功能。
說到教育目標,張健表示,編寫這套教材就是希望用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塑造孩子們的良好人格,并用優秀高雅的文學作品涵養并引導孩子們的精神境界。這套教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給孩子“思想”“文化”和基本文學藝術修養,而非碎片化語文知識點。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還融合了德育以及西方人格教育理念。例如小學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學生規范》。它與以往的學生守則不一樣,完全從人文的角度為小學生提出了必須遵守的生活學習12條準則,諸如“所有作業必須自己完成”“考試不作弊”,“如果遇到困難,自己不能解決,可以向父母、老師求助。”“小秘密可以告訴媽媽”“女士優先”“男生要關心照顧女生,保護弱者”“敢作敢當,我要勇于承擔責任和承認錯誤”“人人平等,不可輕視他人”等規范,每一項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教材還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孩子們理解誠信、同情、親情、敬畏自然與生命等。
亮點:歷史講述摒棄大事件
這樣一套教材究竟內容如何?據了解,教材按六年學制編寫,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全套12冊。每冊教材有6至7個單元,具體為國學、人文主題、詩詞基礎、華文文法、現當代文學、中國歷史和寫作。每個單元有3至7篇文章,分模塊進行中西文化對孩子的精神涵養。
“我們希望通過這套教材讓孩子熱愛傳統、熱愛我們的文化”,張健介紹,在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編者還嘗試融入了歷史知識,從二年級開始,每冊教材將講述一個朝代,從周朝、春秋戰國一直講到清朝。
傳統教材中,歷史往往偏重于斷代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串聯,但在這套“維新版”教材中卻著重一個歷史時期中最輝煌的片段。例如,在講述周朝這一存在了800年最“長命”的朝代時,教材中主要解釋為何周朝能成為歷史上最長久的朝代,“主要是因為其以德治國、以禮治國”,張健解釋。寫到唐朝,教材避開了眾所周知的唐詩以及朝代的鼎盛繁榮,而是以唐朝的包容性來剖析文化脈絡,突出唐代萬國來朝的大外交格局和全球先進文化中心特質。
“國學范兒”也是這套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 據介紹,在國學單元中,有孔子、孟子等的經典。分論學習、論君子、論仁愛、論人性等10個主題。例如論君子中,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人性中,則選用孟子的“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北京落點:新教材部分學校年內有望試用
據了解,目前這套教材已交給專家進行審校,最快今年五六月份可正式出版發行。之后,有望在例如江西上饒、河北灤縣、青海湟中等全國多個課題實驗區試用,北京的課題實驗區為通州。屆時,課題組與通州區教委將聯合向北京市教委提出新教材試用申請,在得到相關部門批準后,再行選擇部分學校先期試用。
這樣一套帶著濃郁“文化味”的教材在推廣過程中是否有阻礙?提倡歸回人格教育的理念如何對接未來的考試評價體系?張健表示,這套教材是否能順利對接教學,最大的決定因素在于教師。因此,今后在教材推廣前將組織專家對課題實驗區教師進行培訓,而后會再對教材進行修訂,期間還會專門制作教師指導手冊。在經過兩年實驗之后,在老師的教法趨于穩定再進行全國大范圍培訓。
至于與評價體系的對接,張健認為未來中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新教材的教育內核是一致的,但要真正看出這套教材對學生的作用,還需要四年真是五年的時間才能顯現。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