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起,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提及“首貸戶”,要求“持續增加首貸戶”,“推動普惠小微貸款明顯增長、信用貸款和首貸戶比重繼續提升”。
隨著現金貸、消費分期等業務受到嚴監管,不少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把目標客戶瞄準小微企業、個體戶、經營性農戶等小微群體,以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首貸戶、白戶成為這些平臺著力攻克的重要客群。不過,隨著小微貸款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為了搶占客戶,部分產品展業時的合規性存疑。如數禾科技旗下小微貸產品“小店邦”近期就收到了大量投訴,涉及“以低息、免息誘導貸款”,“無法提前還款”、“高利息套路貸”等亂象。
官網信息顯示,“小店邦”由重慶市分眾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并由上海數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服務。就上述消費投訴情況,記者向數禾科技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息費不明不清,實際貸款年化利率偏高
小微企業、個體戶、經營性農戶等小微群體,普遍存在日常資金周轉的需要。行業人士表示,因這類客群大多申請的是短期、靈活式貸款,因此的議價能力較弱,貸款利率普遍偏高。此時,“低息、免息”類貸款產品對這類目標客群的吸引力較強。數禾科技旗下小微貸產品“小店邦”在宣傳推廣時,走的就是息費優惠的路子。
記者梳理發現,多名消費者的投訴信息稱,有業務員上門推廣“小店邦”這款產品。據業務員介紹,首次申請用戶可享優惠劵,3個月才300多元利息。“借一萬元一天只需1.4元利息”、“還有888元紅包可以抵扣利息”等宣傳語讓不少個體戶心動。
不過,下款后不少用戶發現實際情況和業務員所說的差距甚大。一位用戶投訴稱,通過“小店邦”申請下來的額度是50000元,分18期還款,每期還款金額3392.14元。該用戶計算發現,其總還款金額達到了61058.52元,18個月利息總計11058.52元。對此,業務員的解釋是,用戶還三期后到息費會有減免。于是該用戶正常還款3期,隨后申請提前結清。而申請后的結果顯示,該用戶須一次性還款44171.67元。再加上之前3期還款金額10176.42元,該用戶總還款額為54348.06元。“也就是說,我借款5萬元,使用3個月產生了4348.06元的息費,利息也太高了!而且和業務員說的3個月才300多元利息也不相符。”
記者看到,“小店邦”APP頁面顯示,該產品千元日息低至1毛4,綜合年化利率(單利)8.99%起。不過,從申請結果看,很少有用戶可以享受到這么低的利息水平,多數用戶的貸款年化利率都在20%以上。
例如,一位用戶嘗試借款1000元,分12期還款,頁面顯示,該用戶的年化綜合費率(單利)為23.99%,每萬元借款平均每日息費約3.75元。
為何用戶的實際息費水平偏高?記者了解到,“小店邦”的貸款息費中除了利息,還包括一筆擔保費。另一位用戶披露的截圖信息顯示,其通過“小店邦”APP申請了50000元貸款,分18期還款,月還款金額為3419.26元。由此計算可知,該筆貸款的年化利率為27.42%。在未還款之前,該用戶查看費用詳情。其頁面顯示第一期還款金額3419.26元由2549.29元本金和869.97元息費組成。首期還款后,該用戶再次查看費用詳情,其頁面卻顯示首期還款金額3419.26元包含了2549.29元本金,499.58元利息,以及370.39元擔保費。
行業人士表示,擔保費是行業中常見的增信收費項目,若客戶未按時、足額清償到期債務,合作的擔保公司會履行擔保代償責任。2020年7月12日起施行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第五十一條明確,商業銀行應當在書面合作協議中明確要求合作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保險公司和有擔保資質的機構除外。
這里的合作機構,是指在互聯網貸款業務中,與商業銀行在營銷獲客、共同出資發放貸款、支付結算、風險分擔、信息科技、逾期清收等方面開展合作的各類機構,包括但不限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電子商務公司、非銀行支付機構、信息科技公司等非金融機構。
官網信息顯示,“小店邦”是面向小微商戶群體的智能信貸服務平臺,由持牌金融機構重慶市分眾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并由上海數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術服務,依托數禾科技的AI技術,為小微店主、店員提供專信貸服務。記者梳理發現,“小店邦”用戶的放款機構除了重慶分眾小貸,還有西安銀行、億聯銀行、上海農商銀行等商業銀行。
行業人士表示,“小店邦”產品應屬于助貸模式,該運營平臺屬于商業銀行的合作機構,須遵循《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相關費用的收取也應及時向用戶明示。
不過,“小店邦”用戶在貸款合同中看到的貸款年化利率卻疑似并不包含這筆擔保費。據用戶譚某提供的貸款合同,在“第四條 貸款利率”條款中,顯示重慶分眾小貸向用戶發放的40000元貸款分18期償還,利率按照以下方式確定:固定利率:執行月利率0.9992%,折合年化利率11.99%。不過,賬單明細顯示,該用戶總還款金額為48021.98元,月還款金額為2667.88元,由此計算可知,該筆貸款的實際年化利率為23.99%。
2021年3月3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3號公告,對所有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提出要求,所有貸款產品均應明示貸款年化利率。這里的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包括但不限于存款類金融機構、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以及為貸款業務提供廣告或展示平臺的互聯網平臺等。貸款年化利率應以對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貸款成本與其實際占用的貸款本金的比例計算,并折算為年化形式。其中,貸款成本應包括利息及與貸款直接相關的各類費用。
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等亂象從生
行業人士直言,小微貸的目標客群議價能力較弱,貸款利率普遍偏高,是各大機構爭相布局這一業務領域的原因之一。另外,這類群體因日常生產經營需要資金周轉,因此對個人征信保護更加重視。這也讓部分小微貸產品的業務員在展業時“套路”用戶更加肆無忌憚。
據悉,目前“小店邦”的主要展業形式是在全國部分地區進行線下推廣,主要包含湖南、河南、浙江、四川、重慶等地,全國業務員百人左右。用戶投訴顯示,“小店邦”的業務員在推廣產品時存在冒充銀行工作人員、口頭承諾免息、提額以誘導用戶貸款等亂象。
有消費者投訴稱,有業務員上門推廣“小店邦”貸款產品,承諾有優惠劵,利息很低,三個月后不需要用這筆錢可以提前結清。然而在用戶申請后發現放款2.5萬元,分18期還款,月還款金額1690.98元,年化利率竟高達25.91%。此時業務員表示提前還款時會有息費減免。三個月后該消費者準備提前還款,發現仍須還款3萬多元。業務員稱需要再還三期才可以提前還款并減免費用。該消費者又還了三期,卻發現再也聯系不上該業務員了。消費者認為自己遭遇了惡意套路貸。
這樣的案例不止一個。還有部分業務員用“提額”來誘導用戶貸款。一位用戶嘗試申請“小店邦”后發現額度僅有41000元。該用戶稱“我本來沒有資金需求,也嫌額度太低,這時工作人員稱用款后提額快,“只要用三個月可以一次性還款后能提額到20萬還款,三個月之后,一次性還款沒有一分錢利息。”然而,當該用戶還款三期后打算一次性結清時,頁面卻顯示還要還4597元利息。該用戶認為“小店邦”員工展業過程中存在欺騙消費者的情況。
不少消費者在發覺自己被“套路”后申請提前還款,卻發現無法提前結清。記者看到,“小店邦”的利息減免券使用條件規定,“借錢到信用卡和現金分期且借12期,五千起,若使用不能提前結清。”
對于“三個月后提前還款沒有一分錢利息”的說法,也有部分警惕性高的用戶要求業務員進行書面落實。例如,一名消費者在簽署“服務告知書”時要求業務員在單據上寫明“三個月結清”的字樣,按了手印并留了微信電話。然而后期該業務員卻“失聯”了。
不少受害的小微商戶后期找“小店邦”業務員維權時,大多發現該業務員已經離職,或被告知該業務員“由于違規操作被公司開除。”一位用戶稱,向“小店邦”官方客服反映情況后,得到的回復是該業務員已經離職,并承認業務員之前確實存在違規辦理操作,類似情況時有發生,因此被公司勸退。而對于解決方案,客服回復表示因用戶已簽字表示認同該筆業務,建議用戶按時還款。
類似的“陷阱”讓小微企業用戶防不甚防,卻維權無門。“小店邦”也淪為借款人口中的“套路貸”、“高利貸”,導致用戶投訴量激增。值得一提的是,多位用戶的投訴內容顯示,業務員在上門推廣“小店邦”APP時為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往往自稱是銀行的工作人員。例如自稱是“農商銀行”員工,“民生銀行旗下平臺的工作人員”,“中信銀行的業務員”等,甚至有的佩戴著中信銀行的工作牌。
行業人士擔憂,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涌進小微貸市場,首貸戶、白戶成為這些平臺著力攻克的重要客群。但是為了搶占客戶而出現的種種亂象,會給部分用戶帶來較差的服務體驗,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小微貸市場口碑或許會因此受影響。(記者 謝奀國 實習記者 豐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