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公司!
根據中國證監會審批進度,北京佑瑞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佑瑞持投資”)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相關材料已被證監會接收。
此前,鵬揚、凱石、博道、朱雀均已從私募轉型成為公募。此外,知名私募重陽投資在提出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申請后,又于2017年撤回申請。而佑瑞持投資為今年首家擬轉公的私募,同時也是年內第三家申請公募牌照的機構。
專注固收投資領域
根據中基協備案信息,佑瑞持投資成立于2010年,并于2014年4月登記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目前管理規模區間在100億元以上。
高蕾是佑瑞持投資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從履歷上看,2004年8月至2007年9月,高蕾在泰達宏利基金任市場總監,后進入景順長城基金投資部任總經理助理,直至2010年10月離職,創辦佑瑞持投資。從出資人情況上看,高蕾的認繳比例為89%,朱洪靜、吳曉剛、錢濤認繳比例分別為9%、1%和1%。
投研理念方面,佑瑞持投資長期專注于固定收益投資領域。官網資料顯示,其注重投研和風控體系的系統化建設,投資策略涵蓋債券投資、權益投資、宏觀對沖、衍生品等,投資風格穩健。
除了佑瑞持投資,今年以來還有兩家機構已提交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請。今年2月18日,證監會接收了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材料。5月13日,蔣曉琴擬設立泉果基金的申請材料已獲證監會接收。
近年來,私募機構轉型公募時有發生,出現“私轉公”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黃龍福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私募轉公募的主要驅動因素有兩方面:一方面,相較于私募,公募可以公開宣傳,有助于擴大公司影響力和提升品牌,能吸引更多的資金,募資渠道也更廣。另一方面,公募基金能引入更多的長線資金來投資,包括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等,能夠有更長的資金使用周期來實現投資收益,利于管理規模的提升。”
“私轉公”生存現狀如何
其實,“私轉公”之路并不容易。
從門檻上看,根據《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專門從事非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的資產管理機構(下稱“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機構”),申請開展基金管理業務,除符合一般條件(最近3年經營狀況良好,財務穩健;誠信合規;為基金業協會會員等)外,還應當符合兩個條件:實繳資本或者實際繳付出資不低于1000萬元;最近3年證券資產管理規模年均不低于20億元。
目前,“私轉公”基金公司屈指可數。2016年6月,鵬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中國證監會核準成立,是全國首家“私轉公”基金公司;2017年3月,證監會正式核準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設立,成為業內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募系”公募;同年6月,博道基金被核準成立;2018年9月,百億私募朱雀投資“轉公”,中國證監會核準設立朱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那么,這些私募系公募發展現狀如何?
從規模上看,成立最早的鵬揚基金規模也最大。根據天天基金網數據,截至8月25日,鵬揚基金的管理規模為827.77億元,基金數量有102只(子份額分開計算)。
朱雀基金的管理規模次之,截至6月30日,管理規模為290.4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為196.03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為83.24億元。接著,博道基金的管理規模為196.22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為158.97億元,股票型基金規模為37.25億元。凱石基金的管理規模為10.31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規模為9.69億元。
私募轉型公募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基金業績為王,轉公募后,管理人如果業績做不起來,不能獲得市場認可,也會面臨被動的局面,公募基金在公司基礎設施和人員配置、投研體系搭建等方面比私募要健全,會導致運營成本會增加。”黃龍福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