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欲靜而風不止。
青島港金屬融資事件仍余波未平,房地產市場不景氣目前仍無逆轉跡象,而被礦產拖累的信托計劃亦成為近期焦點。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上半年監管工作會上用了一個新名詞,兩產一單(即房產、礦產和倉單),向銀行警示其風險。
根據銀監會公開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08%,較年初上升0.08%,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1024億元。
監管機構人士同時認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邊際效用有所遞減,經濟下行壓力、結構調整壓力以及利率市場化都將對銀行業帶來嚴峻挑戰。”
這具體表現在風險蔓延可能加劇,企業違約可能增多。據銀監會統計,21家主要銀行對公貸款到期回收率6月已降至94.5%,較年初降低2.7%。
“兩產一單”風險軌跡
對于“兩產一單”,監管機構人士認為產業機構調整升級可能帶來部分企業的風險加速暴露。
在房地產方面,截至6月末銀行業房地產貸款余額超過16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在20%之上,授信集中度相對較高。監管層亦指出,部分地區已出現房企甚至業主違約,一些中小房企的資金鏈相對緊張,三四線城市相關信貸風險需高度關注。
礦產風險中,以當前金屬及金屬礦批發行業、煤炭批發業不良貸款比例較高,對礦產依賴度高的地區或將面臨較大風險。
對此,央行7月30日公布的地區社會融資規模統計數據或可佐證。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僅有6個省份人民幣新增貸款低于千億,產煤大省山西以925億居倒數第6位,說明金融機構放貸謹慎,山西的貸款“配額”也較少。排在其后的5個省份分別是新疆、青海、寧夏、海南和西藏。
此外,或許是從青島港事件開始,監管層對于倉單風險尤為關注,包括倉單、貨單、報關單、保管單等各類貿易單證抵質押融資業務風險。“從前段時間來看,一些企業利用虛假倉單質押或真實倉單重復質押,套取銀行資金,風險不容小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調研顯示,倉單重復質押一般手段有三,首先是將同一批銅、鋁等貨物接連搬到不同的倉庫,然后開出五六份不同的倉單進行貸款;其次,同一個倉庫的貨物,掛上其它貿易公司的牌子,然后再從其它銀行套取貸款;再者,多方配合做各種虛假倉單,“明明運回來的是石頭,卻被描述成銅”。
以鋼貿倉單質押業務為例,銀監會初步統計,鋼貿行業表內外不良資產合計已達738億,不良率高達5.69%,遠高于各項貸款平均不良率。除了鋼貿,近期煤炭、鐵礦石、大豆、木材等貿易領域也都發生了倉單業務違規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