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全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融資普遍偏難、偏貴,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也不例外,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給小微融資的金融機構匱乏是一個原因,金融機構相對壟斷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實際上,民營銀行的成立能從一定意義上解決這兩個問題,從而給小微金融帶來新鮮的融資供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民營銀行在正式設立之后,從開始經營到形成一定的規模,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所以短時期內談不上對國有大行能形成何種影響。但他認為,民營銀行的經營機制、激勵機制等是有可能比國有銀行要更先進、更強的,隨著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彌補了其在信用上的劣勢,民營銀行將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此前,不少專家認為,民營銀行相比股東虛置的國有銀行而言,對利潤最大化有著更為強烈的追求,如果沒有健全的監管機制和有效的監管,民營銀行往往會因風險問題陷入失敗。
郭田勇對中新網金融頻道表示,銀監會方面對民營銀行相關公司財務和董事等的約束,如果能監管到位,將能有效防范關聯交易;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中立也認為,如果民營銀行嚴格遵守相關規定進行運營就不會產生問題。
此外,尹中立認為,這幾家民營銀行多半通過互聯網的模式來展開業務與服務,這一點與其他銀行有所不一樣,“利用大數據系統,對客戶進行信用評價成本更低,這是一個優勢。”郭田勇也表示,民營銀行由于規模小,一開始可能不會對傳統銀行帶來太大沖擊。它的意義在于,將互聯網金融的理念真正運用到銀行的經營實踐中來。(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