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通常不會出席任何投資性質發布會的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現身百度大廈五福降中天會議室。他特意準備了一臺3D打印的百度智能自行車模型,送給了百度的最新合作伙伴 ——打車軟件鼻祖Uber創始人兼CEO 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當天,百度和Uber的這場跨國投資終于揭曉。雙方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及投資協議,Uber宣布接受百度投資,雙方達成全球范圍內合作:包含圍繞技術創業、開拓國際化市場及擴展中國O2O服務。
“真正的戰略是這個公司要達成什么目標和使命。對百度來說,在移動互聯網的戰略就是‘連接人和服務’。”李彥宏說。
為什么投資Uber?
作為估值最高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之一,Uber已經成為了移動科技界成功創業的典范。
在海外市場,Uber的模式是利用社會的閑置車輛,通過Uber中心控制平臺,將乘客與司機對接起來,打破原有的乘客與司機的信息不對稱。而在中國,為了規避政策風險,Uber選擇的路徑由租賃公司提供車輛,勞務公司提供司機,由Uber進行專業培訓,通過三方合作,來實現合法化運營。
就在12月5日,Uber宣布剛剛獲得新一輪12億美元融資,并尋求從戰略投資者那多融資6億美元,而公司估值達到了400億美元。當時Uber稱,此次融資后的拓展重點是亞太市場。
百度為什么要戰略投資Uber?
李彥宏的解讀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的戰略是“連接人和服務”。而人們都需要的服務無非就是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內容。Uber代表的是“衣食住行”當中的“行”。
對于和Uber的合作細節,李彥宏稱,今年夏天,自己去過一次硅谷,造訪了Uber公司。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和Travis開始討論百度和Uber戰略層面的合作。
正是這次造訪,讓李彥宏更加理解為什么美國互聯網產業,近幾年來出現了唯一的現象級的公司Uber。
“對于百度來說,我們有自己的野心,希望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球的很多國家和市場中都能有很好的發展;不僅是傳統搜索的發展,也更希望能在連接人和服務方面得到很好的發展;對于Uber來說,他們顯然無法忽視中國這樣一個市場,因為中國可能是除了美國本土市場以外最重要的一個市場。而百度這么多年在中國積累的在技術、運營等方面的經驗,愿意拿出來跟Uber以及其他的公司進行分享。”李彥宏說,這是百度與Uber建立合作的基礎。
攪局者還是洗牌者
百度并未透露此次投資的金額。由于Uber此前授權發行價值18億美元的新股,而此前已經募集到了12億美元。這樣來看百度的投資金額或不高于6億美元。
對此,李彥宏稱,不少人的著眼點在于“investment”(投資)的部分,但真正讓他感到比較興奮的是“strategic Cooperation”(戰略合作)。他說,百度和Uber可能是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和美國的互聯網公司深入的合作,而不僅僅是一次跨國投資行為。
對于希望在中國市場展開拳腳的Uber而言,與百度戰略合作,意味著Uber有望將百度多媒體交互和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產品與服務,與騰訊系的滴滴打車、阿里系的快的打車,在這個極具人口優勢的市場展開“三國殺”;對于百度而言,則能夠利用Uber的用戶資源和線下服務能力,進一步加速“連接人和服務”的布局和百度移動的商業化。
“最主要的契合點在地圖業務上。”李彥宏說。和百度合作后,Uber在中國本地服務將融入百度地圖、百度錢包等百度特色的服務。目前,百度地圖的市場份額接近70%。
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副總裁田崢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和快的背后的支付寶業務與滴滴背后的微信支付相比,百度最核心的就是要突破支付。 “現在都講幾個身份,人的自然身份、權益身份、支付身份和網絡虛擬身份,O2O的好處是能把網絡虛擬身份、人的自然身份和支付身份連接在一起。有了Uber助力,更好地布局O2O帶動和促進百度的支付體系,Uber的本土化也會隨著百度的介入有所提升。”
去年,Uber進入中國市場,首站在上海,目前已在全國9個城市推出服務,這些城市還包括北京、天津、武漢、成都等。Travis表示,目前Uber在中國這些城市均正常運營得很好,暫時沒有面臨法律方面的風險。
Travis對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表示,除了“內置”百度的服務外,Uber會加大本地化,已聘請很多本地團隊,未來的合作是開放式。
(編輯:李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