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與Google近日推出開源字體“思源黑體”,該字體有七種不同字體,完全支持日文、韓文、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解決了中文字體長久以來字重(即粗細)、字庫不足的問題。該字體的中文字庫由一家來自常州的設計公司制作完成,北京商報記者向常州華文印刷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州華文”)探訪字體設計背后的故事。
30人繪制6.5萬個字符
思源黑體由Adobe、Google在日本設計師西塚涼子繪制的基本字形基礎上,委托日本、韓國、中國公司進行開發,其中中文字庫設計由常州華文負責。思源黑體采用開源的形式發布,設計者與普通用戶都可以免費下載使用。常州華文印刷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魏德毅對此表示,由于采用字體行業少見的開源形式發布,這款字體與設計公司關注度都有所提升。
中文字體創作并非易事,根據《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的擴充》(即GB18030-2000)以及教育部于2013年頒布的《通用規范漢字表》,一套中文字體需包含約2.7萬個中文字。“中文字體設計要考慮很多因素,以同一個提手旁為例,‘推’、‘打’兩個字是左中右與左右不同的結構,需要在字體設計階段仔細描繪,此外,一個中文字體通常包括簡、繁兩個字庫,設計時間長達2-4年。此前為保證方向性與完整性,字體創作要以設計者個人為核心,用illustrator一個字一個字地設計,用時更長。”業內人士表示。
據了解,思源黑體在字庫方面達到65535的字符數量上限,粗細種類遠超過現有通用中文字體,包含從特幼(ExtraLigh)到特粗(Heavy)七種粗細,大大增加了開發工作量。 “我們有著來自Adobe的技術,可由多位設計師同時開發一款字體,并保持細節風格的統一。在常州華文,有約10人的團隊掌握字符方向,30人的團隊具體完成每個字符的創作。目前,字體創作過程主要分為兩步,先要為字體創作展現字體思路,被稱做‘方向性’字的基本字符約500個,然后按照筆形規范創作近萬個字符。”魏德毅表示。
做商用字庫開發海外市場
思源黑體的字符數量、開發規模堪稱史上之最,受到廣泛關注,但在魏德毅看來,這款被業內評價為“改變字體界未來”的思源黑體并不是最優秀的產品,僅僅是常州華文諸多項目之一。
資料顯示,常州華文由中美合資,于1991年注冊成立,創始人為美籍華人黃克儉。據魏德毅介紹,黃克儉剛回國時并沒有創辦公司的打算,僅僅希望把電子產業和桌面出版領域的技術語言PostScript帶回國內,卻被方正等巨頭婉拒。為了讓漢字適應現代印刷出版需求,黃克儉湊足了20萬美元創辦了常州華文。“之所以看中常州,原因在于這里有著老一代字模師,長期從事字體設計行業,了解中文字形,華文字庫便是由常州中國民族文字模廠字模工藝演變而來。”魏德毅表示。
據介紹,常州華文的主要訂單來自硅谷,訂單內容包括定制字庫和OEM字庫,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和Adobe都是常州華文的客戶。“國內不僅字體客戶少、訂單收益也不高,不足以支撐50-60人的公司。”魏德毅坦言。字體國家標準GB2312-80出臺,為Adobe公司設計的宋、仿、黑、楷字體讓常州華文收回了過去四年的成本,在硅谷打響了知名度;1999年,微軟推出的“Office 2000”捆綁了10套華文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