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互聯網不是有錢就能玩兒得轉。像騰訊在電商領域的幾輪試水,拍拍、QQ網購、易迅都以失敗告終。
根據騰訊公告,QQ網購以及拍拍業務,截至2013年9月20日虧損7100萬元,而這兩個業務在2012年虧損2000萬元、2011年虧損16200萬元。易迅2013年前9個月虧損4.37億元,2012年虧損3.15億元,2011年虧損1.72億元。
最后騰訊索性投資京東,用“2.15億美元現金+資產包”獲得了京東15%的股權。把QQ網購和拍拍網的、易迅網一起給了京東了事。
對于后來者萬達,市面上唱衰的聲音不絕于耳,許多文章通篇充斥著憤怒的問號,有種不睬上三腳就枉為互聯網圈子主流聲音的架勢。
但小資這里要反駁一句,萬達的底氣還來自于龐大的線下資源。
現在的O2O大戰,較量的是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比如打車軟件、點菜外賣、酒店旅游等等。而中國的商業競爭史告訴我們,誰擁有最強大的地推團隊,誰就能在本地生活服務這個市場勝出。
在這里小資舉幾個例子。
比如攜程,成為中國在線旅游第一股,依靠著超過1萬人的地推隊伍,機場發卡+呼叫中心模式,也就是所謂的鼠標+水泥模式。
2013年上市的本地分類信息網站58同城,最強大的是 3780人構成的強大的地推團隊。
團購市場排名第一的美團總員工數超5000人,其中地推團隊超過3000人。
快的和滴滴大戰大家是有目共睹,小資曾經和他們地推團隊的人聊過,在創業初期,沒有周末,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天天在出租車司機的聚集地蹲點,給他們發禮品,講解如何用打車軟件,一個月跑幾個城市。
這些辛苦的背后,都來自于資源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