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業板調整的不斷深入,創業板內部的分化也日趨明顯。截至7月11日,今年以來逾三成創業板股票累計漲幅超過30%,同時也有近一成的創業板股票累計下跌逾10%。從個股來看,漲勢最好的創業板股票累計漲幅達270.77%,而最“頹廢”的創業板股累計下跌39.85%,兩者漲幅相差310.62個百分點。創業板內部的冰火兩重天,也導致了股票型基金業績的首尾懸殊。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的業績首尾相差達到50個百分點,而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基金經理對市場結構性行情的不同把握。
以業績表現較優的農銀消費主題為例,在創業板指調整前,基金經理付娟就對基金組合進行了反復研究篩選,對于自己看好的板塊依然重倉持有,但逐漸收縮品種的選擇;同時考慮到估值切換以及創業板可能的回調風險,采取了部分倉位策略做對沖,以使組合收益率波動更小,不會從資金博弈的角度押注一頭。同時,她還會積極關注估值較低的藍籌股,尤其是那些自下而上發生了戰略轉變、積極創新的龍頭公司。盡管在創業板高估值的背景下,挑選個股的難度不斷加大,但付娟判斷,在傳統經濟去杠桿,新興經濟流動性邊際改善的背景下,創業板的結構性牛市仍然值得期待?;谶@一原因,她的投資策略也由去年的“進攻”轉為“進攻+平衡”。
在實際操作中,眾多基金經理都希望能夠準確把握板塊輪動節奏,從而令基金業績保持在市場前列,但對持倉結構的調整應基于其對于未來市場趨勢的獨特視角和深厚積累,而非人云亦云。在多年的投資磨礪中,付娟逐漸培養出對市場熱點的敏銳捕捉能力。2013 年底,其在組合中剔除了一些估值較高且將受IPO沖擊較大的成長股,入選了部分消費類價值藍籌股,比如家電、醫藥、食品飲料等。這種配置調整均衡考慮了成長股和價值股的業績和估值等因素,既讓基金組合在市場調整中表現更穩定,又能在市場上漲時獲得動力。截至7月13日,農銀消費主題基金近一年凈值上漲17.61%,分別跑贏同期可比基金和滬深300(股吧)指數16和2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