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央組織部負責人就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問題進行了答記者問,其中針對干部管理,提出了重點解決三點問題,一是解決“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取人問題。二是完善從嚴管理干部隊伍制度體系。三是健全干部激勵保障制度,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筆者由此不禁想到了作為我國干部體系下最基層的鄉鎮干部,在這一輪的深化改革中,他們的出路又在何方?
鄉鎮機關作為我國行政職能的最底層,歷來是“權力最小、職責最大、事情最多、任務最重、福利最差、提拔最難”的代名詞。在很多鄉鎮,許多干部因為長期在基層工作,雖然他們埋頭苦干、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由于做的是基礎性工作,只能是默默無聞的“老黃牛”,甚至于一些干部兢兢業業干了大半輩子,仍然只是一個科員,一身抱負難以施展,在組織任用考察干部時也往往被視作不可堪大用的“跛腿馬”。
“事業上沒發展、政治上沒奔頭”是許多鄉鎮干部在基層工作最大的感覺。而新的人才選拔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著力要解決這個問題。
一是通過廢除“唯字訣”,拓寬了鄉鎮干部上升空間。其實基層干部中,品德好、能力強、群眾認可的人才不少,但是他們雖有“千里”之能,卻往往“才美不外見”。現在不唯年齡、學歷、結構,堅持從實成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干部;旗幟鮮明地樹立重基層的用人導向,拓寬鄉鎮干部的成長空間。
二是完善管理體系,輕突擊重平時,讓鄉鎮干部工作雖“苦”但內心很“甜”。鄉鎮工作的大量“一票否決”等考核制度,讓許多鄉鎮干部壓力很大。各個部門的工作,只要命令一下,最終都要落到鄉鎮,各種指標接連壓過來,使鄉鎮干部疲于應付。在新的改革辦法中,我們看到考核指標設置的更合理,盡量避免了年終“一窩蜂”式的考核,少搞不切實際的“一票否決”,真正做到了為基層干部減負。
三是健全激勵保障制度。鄉鎮干部待遇低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我國的現行公務員工資制度造成了越是基層越是收入少的畸形局面。而改革之后通過健全報酬激勵制度,適當提高鄉鎮工資待遇,特別是注重縮小鄉鎮干部與不同地域及其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水平。同時通過職務與職級并行適當提高鄉鎮干部的政治待遇,讓鄉鎮干部處境雖“苦”但未來很“甜”。
鄉鎮干部是我國公務員隊伍中人數最多的。作為處于改革發展最基層、最前沿的一個群體,他們既是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領頭兵。讓鄉鎮干部有奔頭、有干頭,覺得在基層服務有出路,我們黨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干部投身基層、安心基層,從而為整個干部隊伍建設儲備充足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