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克強總理的見證下,109枚公章被永久封存在一個長方形的箱子里,“成為歷史”。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局長張鐵軍向李克強介紹:“我們實現了‘一顆公章管審批’,用1枚‘審批專用章’取代了原來的109枚審批公章。”(9月13日人民網)
印章代表著信譽,而當印章與官權聯姻就變成了公章,但長期以來“公章”往往并非為公眾而是為部門權力利益服務的,從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詒川曬100多個公章和272個審批日才能辦成的“行政審批長征圖”,到全國政協委員曹志偉曬出長達3.8米,多達103個的“證件人生”圖,原本誕生于封建社會的印鑒文化卻被當今政府部門,權力機關演繹地如此“深邃”。4個月前,濱海新區成立了全國首個“行政審批局”,將分散在18個不同單位的216項審批職責歸并為“一局一章”,這無疑是簡政放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程中的一項創舉和重要里程。109個章,代表的就是109道甚至更多必須邁過的“行政審批門檻”,無怪乎李總理會感嘆:“為了蓋這些章,老百姓不知道要跑多少腿,甚至可能還要做很多‘別的工作’,花費很多‘灰色費用’”。將109個公章縮減為1個,無疑是大大縮短了時間,節約了大量的辦事成本,將辦事群眾從“打怪升級蓋印章”式的漫長過程中“解脫”出來。
濱海新區的“公章縮編”也許將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信號彈,更具備推廣全國的實驗意味。我們期待著“109變1”能為政府職能真正轉變拉開序幕。將權力關進籠子里,將權力下放下來,將服務群眾的思想樹立起來,讓精簡行政審批的程序真正減化起來,打造出時代風氣,讓轉變工作作風,踐行黨的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績。
作者:莫若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