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7月20日電 國際格局深刻變化的背后都伴隨著大規模高端人才的集中轉移。目前,國際人才爭奪戰日趨白熱化,美、日等國推行的“人才套利”政策正危及我國國家安全。在人才爭奪戰不斷加劇時,我國卻呈現出“留學赤字”、“移民赤字”、“人才赤字”的三大劣勢,中國綠卡被戲稱世界“最卡”。如何扭轉我國在人才競爭中的劣勢地位,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支持已迫在眉睫。
“人才套利”危及人才戰略安全
據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2010年至2020年間,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韓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處于人才嚴重緊缺狀態,2020年至2030年人才嚴重緊缺雖有所緩解,但仍處于匱乏階段。各國為謀求在全球人才大戰中搶得先機,競爭愈加白熱化。
人才研究專家介紹,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先后發布了兩個《美國創新戰略》,推動移民改革,積極吸引高科技領域創新創業人才。歐盟通過“歐盟框架計劃”、設立歐盟“藍卡”等舉措,以期在人才競爭中搶得先機。此外,印度、越南、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爭奪。
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盡管我國頻頻發力,但仍存在嚴重的“人才逆差”。統計顯示,1978年至2011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224.5萬人,同期留學回國人員僅為81.84萬人。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大部分高端人才由于各種原因留在了海外。
人才研究專家認為,發達國家的“人才套利”行為支撐了其快速發展。我國在人才培養上有巨大的政府投入、家庭和社會支持成本,但發達國家以極大的政策優勢在對我國培養出的高端人才進行“掐尖”,而不用擔負前期成本,這直接威脅到我國人才戰略安全。
中國綠卡成世界“最卡”?
與戰時不同,和平時期爭奪國際人才的戰略措施由入境、簽證、居留、綠卡、入籍等外國人入境和居留政策體系構成。盡管我國“千人計劃”等措施卓有成效,但在引才政策制度上還存在門檻高、手續繁、身份限制死等不利因素,我國仍面臨著留學、移民、人才三大赤字。
“留學赤字”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3)》顯示,2004年,我國出國留學生與在華留學學生總數之差為31.62萬人,2012年擴大至80.86萬人。2012年,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總數為113.69萬人,而在華留學生僅有32.83萬人。
歐美同學會副會長、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表示,這種留學領域出現的高輸出、低輸入現象背后,暴露的事實是中國在為發達國家培養精英人才。
“移民赤字”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顯示,2012年,中國去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四大移民國的人數達14.8萬,而同年我國給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發放總數僅有1202張,這還是中國實行綠卡制度以來的最高值。中國綠卡由此被稱為“世界最難綠卡”。
2012年我國普通簽證增加了“人才簽證”類別,但是在實際執行中,由于部門條塊分割、利益掣肘,簽證門檻不降反升,申請者寥寥。王輝耀說:“在人才流動管理中,一些現行規章制度和部門領導思維根本無法與實際需要匹配。”
“人才赤字”
近兩年,回國海歸人數雖然增加,但人才結構卻并不樂觀。據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的《萬名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報告(2012)》,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約一半為國外一年期碩士學位項目的研究生,博士回國等僅占總數的10%。
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近年來我國流失的頂尖人才數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學和工程領域滯留率平均達到87%。這意味著在回國的海歸中,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比例很低,人才結構存在不合理現象。
深化改革打破引才壁壘
我國正面臨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從招商引資向招才引智的轉型,從資源密集型到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方式等諸多關鍵轉型。我國對高端人才迫切需要從過多依賴國內人才資源向國內外兩種高端人才資源并重轉型,要建立“攬全世界頂尖人才為我所用”的國際人才競爭戰略格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有專家提出,前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從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國內消除人口流動壁壘后,釋放出的一般勞動力紅利。目前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引領,亟須更高層次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