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晚,由中國文聯、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推出的2014年度“百花放映·情系基層”大型公益電影系列文化惠民活動走進綿陽,在鐵牛廣場首場放映電影《焦裕祿》。根據統一安排和部署,綿陽市將組織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國內外影片近百部,在城區、梓潼、鹽亭縣的廣場、村(社區)、鄉鎮放映專場電影、農村公益電影560余場,同時還將組織免費發放環境保護、交通安全、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光盤數百套,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四川日報網7月14日《“百花放映·情系基層”活動走進綿陽》)
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如同人要獲得空氣、食物、水等基本物質條件滿足身體的需要一樣,人也需要通過文化來啟蒙心智、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歸依。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對提高,與此此相應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要堅持以民為本,大力發展文化惠民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以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沒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空城。近年來,以保障群眾文化權益、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以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綿陽市各級黨政積極搭平臺、設載體、建機制,統籌推進群眾文化建設,全市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發展,群眾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今,結合當前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綿陽更是充分利用各類文化資源,立足于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文化需求,更深地進入基層一線,融入基層群眾的生活,積極組織開展城鄉公共文化活動,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群眾文化品位。各類文化活動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從而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文化如水,沁入心靈。在綿陽,廣大群眾已經深切地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幸福與滿足。
群眾不僅是文化的受惠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文化惠民并不僅僅意味著對文化需求的滿足。群眾是否享有充足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決定著一個地區文化含量的重要指標,更關系著群眾幸福指數的提升。因此,尊重群眾的文化權益,關注文化惠民,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應該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施政理念和文化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基層特別是農村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文化產品和服務還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就無法實現文化惠民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