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網上藥店已經成為商家群雄逐鹿之地。雖然各方都頗為看好,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醫藥電商這條路其實并不好走,電商在其他業態的神話并沒有在藥店上演。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信息顯示,截至7月31日,有227家網上藥店獲取《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C證,但業內人士表示,正常運營且營業收入在百萬元級別以上的網上藥房只有40~50家。廣東金康大藥房總經理鄭浩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能夠盈利的可能只有四、五家,且幾乎都是微利生存。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專家則認為,受國家政策、消費者購藥習慣以及運營成本等因素影響,整個醫藥電商市場還處于蹣跚起步階段,醫藥電商的發展可謂步履維艱。
網上藥房前景爭議
業內對網上藥店的態度素來有分歧。有觀點認為,藥店不適合開展電子商務業務。還有很多人認為醫藥電商是發展趨勢,現在是起步階段。
對此,上海萬擎商務咨詢有限公司CEO魯振旺在2011年醫藥電商興起時撰文分析稱,國內網上藥店的環境很惡劣,醫院占據了藥品銷售的74%左右,真正屬于其市場空間的僅僅是藥店零售的OTC部分,大概僅有五六百億元的規模,由于醫保沒有向網上藥店開放,這個規模也得打折扣。而OTC藥品存在單價和毛利率低的特點,網上藥店在物流和藥劑師服務上耗費更多成本。
不過,廣州七樂康網上藥店(以下簡稱七樂康)董事長石振洋對記者表示,2013年醫藥電商總銷售額為42億元,只占整個醫藥銷售額的1%,行業前五名的企業貢獻了一半銷售。按照美國的發展規模,網上藥店占醫藥市場三成規模,一旦我國接近美國水平,市場容量將達到1000億元。
但迄今為止,讓消費者在網上下單購買藥品還不是易事。鄭浩濤此前公開表示,如果一天的營業額達不到三四萬元,一般的網上藥店就很難生存,而大多數是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廣東某大型連鎖藥店市場部經理何林(化名)對記者坦言,零售本就不是暴利生意,按理說電子商務的模式要節省成本,但現在已經高于線下成本。另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也表示,傳統藥店經營成本穩定,線上推廣費用變數較大,為電商盈利帶來阻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方了解到,醫藥電商成本主要包括平臺建設和推廣兩部分,后者是“燒”錢的源頭。八百方董事總經理李峰說,對藥店來說,自建平臺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網站建設及運營,光籌建網站就需要幾百萬元,還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來打磨。網站投入使用后,還需要投入大量推廣費用,否則很難有銷量。因此,大部分連鎖藥店拿到“牌照”后會經過一定時間調整期,不會立即投入。
門檻費、活動占位費、競價排名費……為了擠進大流量平臺并形成有效訂單,電商們每天要周旋于各種推廣服務。何林給記者列舉稱,商家進某知名電商醫藥館要交門檻費,在用戶瀏覽頁面做推廣要參加“直通車”,有時還會參加團購活動。“團購活動效果很明顯,但把活動推廣費和占位費剔除后就所剩無幾,有時還會虧。直通車投入更大,按點擊率收費,很多時候用戶通過入口進入頁面后沒有形成有效訂單,這筆費用就全虧。”鄉親大藥房市場部陳經理估算稱,公司在上述醫藥館的約三成營收會拿來投入到推廣中。
但這些虧本生意是“何林們”必須做的買賣。在上述醫藥館,四五十家活躍商家把價格戰發揮到極致,尤其是一些把主要精力放在電商平臺的商家,更是不計成本地在平臺上“燒”廣告。因為這是目前提升訪問量、吸引流量的最有效方式。鄭浩濤說,網上藥店的特點就是鼠標交易,速度很快、比價功能凸顯,難免會陷入價格戰。
醫藥電商的盈利尷尬
數據顯示,2010年醫藥電商市場規模約為2億元,2012年超過16億元,2013年為42.6億元?!?013中國醫藥互聯網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目前的醫療IT年花費約為150億元,預計2014年將增長到187億元,2015將達到290億元。近幾年中國醫療IT市場的增長速度都在25%以上。
整個行業的跳躍式增長在七樂康可見一斑,其從2011年開始一直以200%~300%的速度增長,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近4億元,今年目標定在10億元。在過去幾年,七樂康只在線下開了9家門店,線上業務占到95%。
在京東、阿里對于醫藥電商的巨大商機虎視眈眈時,行業卻形同雞肋,大部分電商還在靠計生用品博熱鬧場面。據悉,七樂康的主要經營范圍還局限在健康周邊商品,OTC(非處方藥)的比重已從最初的5%上升到20%左右,但依然是短板。石振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提及,七樂康有500萬左右的會員,大部分會員跟七樂康的關系開始于計生用品,二次消費時還可能帶上美瞳、醫療器械、保健品等,目前計生用品占總銷售額的20%。
何林表示,計生用品占很大比例與天貓的特性有關。商家看中的正是天貓龐大的流量資源,為醫藥館提供有力的購買潛力。天貓的消費人群以70后、80后為主,對計生用品、保健品的需求比藥品要大。對此,李峰也表示認同。他認為,醫療產品的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相關產品的消費習慣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熱衷于網購的主體人群主要還是70后到90后,他們本身在醫藥消費方面的需求比較弱。而主要的醫藥消費者中老年群體,則很少有互聯網的消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