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平臺流量難題
何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對來說,公司所在的另一個第三方平臺——八百方定位更精準,成交的訂單就以藥品為主,但這類專業網站的流量引入較低,形成的有效訂單暫時還無法與天貓進行比較。
如今,醫藥電商面臨這樣的局面:擁有巨大流量優勢的傳統電商吃不到蛋糕,而專業醫藥電商,雖然擁有產品優勢又有牌照,卻難以“吃下”B2C的醫藥市場。
李峰介紹,八百方的商業模式比較簡單,即根據訂單成交金額提點。對商家來說,第三方平臺可以降低投入成本,現在平臺上已經有140多家合作商家。“商家只需要交3000元質保金、配置一至三名客服在線服務,活動推廣和平臺服務基本都是我們做,所以他們的成本特別低,這也是我們的優勢。”
但是,與京東、天貓等大型服務型平臺相比,流量引入是八百方面臨的最大問題。且現在的趨勢還是倒向天貓醫藥館。
數據顯示,2013年天貓醫藥館的交易規模達20.4億元,占國內醫藥電子交易47.89%,同比增長172%。相比之下,自主式醫藥B2C網站則遜色不少,年交易規模為16.8億元,占比達39.44%,同比增長98%。陳經理說,現在第三方平臺有兩種情況,有流量的沒交易資質,有交易資質的沒流量,大部分商家會在兩種平臺上都占位置。“天貓把傳統購物渠道搬到網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前期做了多年的消費者教育,醫藥電商也是這個道理,現在說盈利還太早。”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觀察,每位從業者均對醫藥電商的前景充滿了想象,但如今看來,行業依然處于蹣跚學步階段,現在還沒有一家強勢的全國性網上藥店出現。何林談到,大部分連鎖藥店沒有電商經驗,前期試驗者摸著石頭過河摔得頭破血流。國家對醫藥電商的政策監管一直很嚴,很多連鎖藥店在處方藥上看不到希望,OTC和保健品的空間又很小,都是拿了牌照作為儲備資源。長遠來看,醫藥電商的競爭層次將迅速升級,這將從各個方面提升藥品市場的運行效率,有利于醫藥行業和醫藥電商走向規范、有序、集中發展階段。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專家、瑞銀證券執行董事季序我此前表示,醫藥電商興起的前景明確但過程漫長。2013年,多家醫藥電商企業的銷售規模達到3億元水平,少數企業已經實現盈利,前10名醫藥B2C銷售額均突破億元大關。“未來隨著政策進一步放開,預計醫藥電商行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