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國房地產銷售數據已連續六個月下滑。供需關系逆轉,政策著力點應轉移到釋放需求上來,借助市場自發調整力量,引導合理需求釋放。
房地產市場頹勢從去年開始就有所體現。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過去12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始終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房地產業曾在經濟結構中處于支柱地位,如今的弱化局面可謂前所未有。那么,房地產業果真如一些人所預言的那樣,已進入低迷期了嗎?當然不是。
從供應端看,房地產投資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如今的市場總體供應量已較充足,部分區域甚至出現明顯的供大于求現象。從需求端看,雖然目前整體需求出現頹勢,有三方面潛力仍不可忽視。一是因近期調整出現觀望的部分需求;二是在信貸政策調整后,因購房成本偏高而暫時無法釋放的剛需;三是城鎮化大勢引致的新增購房需求。這說明,盡管市場暫時低迷,但房地產業仍有著較強內生動力。這種動力雖不足以支撐樓市回歸高速增長,但仍可使房地產市場進入“白銀時代”。
6月,全國房地產銷售數據略有好轉。這與各地救市大潮有關,但也說明,經過長期低迷后,市場正出現自發回調跡象。在此情況下,應順應這種調整趨勢,使更多需求進入市常
首先,“限購令”應有序退出。由于市場供需關系發生逆轉、合理需求無法釋放,在一些二線城市,限購政策已不合時宜。事實上,在不少城市中,“限購令”已名存實亡。
其次,應適當降低信貸門檻。信貸政策是影響需求釋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盡管有關部門曾敦促商業銀行,要求其合理配置信貸資源,優先滿足居民家庭首次購買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貸款需求,但是在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方面,購房者并未得到實質性優惠。這造成近期房價下跌但購房者實際成本并未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