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朱江淼 樊宗瑞
8月17日,在衛東區蒲城街道門樓張村的“門樓橋鴿·五星工坊”中,一羽羽信鴿正在等待喂食。“蒲城街道以‘五星工坊’建設為契機,圍繞‘村村有產業、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的目標,奮力抓黨建、強產業,持續推動組織增能、產業增值、集體增收、群眾增富。”蒲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鄭二民說。該工坊采取“支部+合作社+企業”的發展模式,村集體以50萬元資金入股,與亦成養殖有限公司共同建成總占地2.8萬平方米、可容納賽鴿1.2萬羽的高端信鴿養殖棚,通過收取全國各地信鴿愛好者的參賽費、飼料費、管理費等實現盈利,目前已吸納村內20余名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每年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以上。
近年來,衛東區以“五星工坊”建設“小切口”,做好特色產業發展“大文章”,不斷探索黨建引領共富新模式、新業態和新路徑,持續點燃群眾就業創業熱情。
該區聚焦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創業難題,將“五星工坊”打造成黨組織、村集體、企業主體、群眾之間連接的“紐帶”,以“小”工坊凝聚“強”力量、助力“大”產業,立足“區位優勢+要素稟賦+稀缺業態”,圍繞文旅融合、非遺文創、數字經濟等新勢能、新業態,先行掛牌“蒲香果田”“非遺匠心”“云上創客”等6個“五星工坊”,通過擴大、融合、培育等多種方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探索“黨建整合資源、公司規范經營、專家領銜運作”的發展新模式,持續推動生產要素“活”起來、閑置勞動力“忙”起來。
該區積極擴容黨建服務矩陣,健全“領導包聯、單位幫扶、企業幫建”制度,通過“工坊點單、部門接單”的工作模式,推動精準服務延伸至項目引進、資金扶持、選址建設、投產達效等“五星工坊”建設全周期。深化“黨員聯戶、干部包片、支部會商”機制,著力解決工坊建設、技能培訓、分紅分成等問題,落細落實各項惠民措施,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