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吉娜 通訊員 剛鑫雨 石豐周
7月5日下午,炎炎烈日。在汝州市農科所試驗田里,幾名“農科人”有序散開,相向而行,正在為今年新培育的玉米種苗定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咱這是試驗,株距、行距都要嚴格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試驗的準確性、科學性,這也是選育優質種子的基礎。”該所七級職員高陸衛正和大家認真地分析玉米苗長勢。
記者在現場看到,35畝的試驗田被縱橫分成均勻的小塊,不遠處還齊刷刷種植著品種紅薯、花生,不同的農作物讓這片田地充滿生機。
而在一個月前,這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樣。變化,源于一次巡察和一份整改建議通知書。
今年6月5日,汝州市委第八巡察組入駐該市農科所開展常規巡察,對農科所“把脈問診”,幫助查找問題并督促整改。在走訪過程中,巡察組發現農科所存在檔案管理缺失,科研項目、農技成果資料散落等問題,并現場指出問題癥結。
“通過巡察整改,我們已經逐步對先前的科研成果進行歸攏、分類、裝卷并集中存放,一方面便于保存查閱,另一方面讓科研成果、工作成效實驗數據成為專家們業務交流的依據。”該農科所副所長張海洲說。
除了讓試驗田“活”起來,讓檔案管理“流動”起來,巡察組為農科所帶來的另一個變化也十分喜人——重新恢復實驗室功能。
“6月是小麥收獲的季節,繼投身‘夏收’之后,農科所農技專家目前正經歷著自己的‘豐收季’。”農技專家霍向民告訴記者,夏收后的試驗才是屬于科研人員真正意義上的收獲。
作為一名資深“農科人”,能重新坐在干凈規范的實驗室里做實驗,霍向民打心底里感謝巡察組。
先前實地察看,巡察組發現該所實驗室存在長期閑置、物品雜亂堆放等情況。“巡察并不是找茬,而是為了和被巡單位實現同頻共振,找準病灶、對癥下藥。”該巡察組組長連宏志說。
6月底,經過重新完善制度,明確管理人員,對儀器設備和實驗藥品等分類規范擺放;對固定資產登記造冊,規范管理等措施恢復了實驗室原有功能。如今,實驗室的恢復讓農科所所有員工振奮,培育新的優質種子成了大家共同的新目標。
“巡察是送上門來的體檢,幫助我們查找差距和風險,防患未然。讓我們及時整改,丟掉包袱,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該市農科所黨支部書記甄豐國深有感觸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