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海南省三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通告,決定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及運輸證核發業務。此外,自4月中下旬以來,濟南、溫州、東莞、遂寧等地也紛紛發布網約車飽和預警,提醒從業者謹慎“入場”。
作為公眾出行的新形式,近年來,網約車市場發展可謂迅猛,眾多中小網約車平臺緊盯市場“蛋糕”,參與激烈競爭。但網約車在為公眾出行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快速擴張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譬如,五花八門的網約車品牌往往讓公眾無法做出最優選擇;平臺“店大欺客”,司乘雙方權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雖然市場接近飽和,但有時等車時間過長,乘車體驗不佳等。從更深層次來講,網約車市場的無限制發展,對公交、地鐵出行市場也形成了擠兌,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為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不小壓力。據報道,以杭州市為例,目前該市市區有9萬多輛注冊網約車,每天客運量150萬人次,已經遠遠超過了公交車的日均客運量,“地鐵+公交車”出行在全出行結構中占比不到20%。
顯然,眼下的網約車市場出現了供需錯配問題。歸根結底就在于一哄而起、盲目跟風。這種情況與前些年的共享單車“入場”相似,無序的擴張和發展引發城市管理難題。如今,三亞市決定暫停受理網約車經營許可及運輸證核發業務,不少城市發出飽和預警,這都是理性、清醒的做法。眾所周知,城市規模決定著最優承載量,最優承載量又決定著網約車市場的合理規模。因此,上述城市的舉措,表明政府部門針對網約車市場如何跑贏“下半場”已經亮出態度:當務之急,網約車市場并非一味“做大”,而是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全力推動市場“做優”。
為網約車市場準入按下“暫停鍵”,或對其發出飽和預警,避免無限擴張,“貪大求全”,這無疑為市場“做優”提供了契機。如何強化網約車聚合平臺責任、加強平臺治理,怎樣更好地滿足公眾個性化需求,如何實現市場供需的精準匹配,形成城市全出行的合理性結構,這將是未來各地政府和平臺共同面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