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我們在市集投入各種費用共7萬元,結果攤位裝修等工作才做了一半,整個市集就開始拆除。”近日,一段攤主坐在攤位上哭訴的視頻受到輿論和網友關注。媒體了解到,事發地是遼寧省沈陽市萬達廣場汽車小鎮星夜市集。該市集在2022年7月開始運營,還被當地認定為“沈陽市夜經濟示范(特色)市集”。但在2023年3月被全部拆除,這讓許多前期進行了不菲投入的商戶感到措手不及。
雖然媒體沒有披露當地拆除市集的深層原因,但無論如何,這種提前不予告知的簡單粗暴做法,真真切切地讓廣大經營者“傷不起”。據報道,為了能夠成功創業,很多經營者不惜投入血本。有的經營者投入達30多萬元,有的還借下了巨額外債。然而,隨著市集的強力拆除,這些錢不僅打了水漂,白白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且極大地挫傷了經營者的創業熱情。
近年來,各地紛紛響應和落實國家發展“夜經濟”的號召,在為個體經營者提供創業舞臺的同時,也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持續助力當地經濟發展。這本是一件多贏的好事。但毋庸諱言,諸如當地這樣的“短命”市集絕非個案和孤例。個別地方在發展“夜經濟”方面,由于存在形式主義作風,熱衷走過場、秀花活兒,從而導致營商政策朝令夕改,任性隨意。其結局往往是廣大經營者利益遭受重創,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也隨之降低,發展“夜經濟”由此成為一句空話,淪為市井笑談。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熟市場的培育壯大,需要歷經幾年甚至數年時間。從當地這家被認定為“沈陽市夜經濟示范(特色)市集”發展勢頭來看,前景可謂一片光明。然而,即便頭頂光環,這家市集也就僅僅9個月的生存期便遭遇拆除。這不僅對滿懷希望的廣大經營者極不公平,對當地的營商環境是一種無形傷害。試想,一個動輒就熱衷大拆大建的地方,如何確保營商政策的持續實施?怎樣讓投資者建立良好的評估預期?政府部門這種“失信于民”的做法,最終又何談擴大招商引資,樹立經營者堅定的投資信心?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每個個體的創業選擇和努力都值得被珍視、善待和尊重。要知道,某項營商政策的出臺,不僅是一種市場布局和落子,更是政府部門面向廣大經營者的一份沉甸甸的承諾和責任。只有盡最大努力誠信履約、做好服務,才能更好地取信于民,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為市場發展增信心、添動力。一言以蔽之,個體經營者努力奮斗和政府部門保駕護航,唯有這種“雙向奔赴”,才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助力經濟發展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