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據報道,隨著元旦、春節的臨近,記者發現夸大、神化普通產品功效,讓觀眾誤以為是保健品的直播不在少數。有的主播則直接帶貨保健食品,如復合維生素片、魚油膠囊、鈣片等,且在介紹時暗示觀眾其產品具有治療功效。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明文規定,保健食品經營者在進行保健食品營銷和宣傳時,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但近年來,保健品市場亂象頻出,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涉嫌虛假宣傳。今年3月15日,中消協對外發布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保健品類產品的不滿意率達到28.6%。如今,隨著直播帶貨的異軍突起,不少保健食品經營者開始轉移“陣地”,在利用主播影響力圈粉推銷的同時,大打法律法規的“擦邊球”。這種新情況、新特點,需要引起社會和市場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對此,筆者建議有三。一是監管部門要及早介入,打好提前量。不僅要做好保健品線下營銷監管,也要線上發力。平心而論,線上監管既存在取證相對容易的優勢,也存在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或者“換個馬甲”重新登場的監管難題,這就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充分發揮智慧,建立行之有效的常態化監管機制。二是平臺要把好關口,強化自身主體責任。針對主播可能出現的失規失范言行,需要建立必要的審核機制。針對直播間粉絲群體,要求商家在顯著處標注說明或進行必要的彈窗提示。對一而再、再而三打“擦邊球”的直播帶貨,要建立層級分明的處罰制度。三是對消費者而言,需要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保健品市場為何亂象叢生,主要是一些經營者利用了老年群體的健康焦慮和子女們的孝心。對此,消費者必須理性消費,謹慎購買。讓“保健品不能替代正規藥品治療功效”入腦入心,成為一種高度的群體共識,從源頭阻滯乃至斬除保健品虛假宣傳的滋生亂象。
保健品的營銷和宣傳,事關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虛假宣傳不僅讓老百姓承受經濟損失,還可能延誤正規治療,造成無可挽回的后果。眼下,面對或明或暗的虛假營銷和宣傳,唯有多方合力,打出治理“組合拳”,才能形成“綜防綜治,治標治本”的良好態勢,從而遏制市場亂象的蔓延,守護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推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