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日,廈門市創新推出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統一代理記賬制度,進一步規范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管理。據悉,該制度提倡以區或鎮(街道)為單位,依法依規遴選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第三方機構,對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統一代理記賬。第三方機構要協助小區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強化公共收益“一個小區一套賬目”的管理,按照有關規定配合做好信息公示。
長期以來,小區公共收益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筆糊涂賬。筆者認為,這種痼疾源自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業主的權利意識不足。《民法典》規定,“業主對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并且“建設單位、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業主的共有部分產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屬于業主共有”。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業主甚至業委會根本不清楚“小區公共收益”這個概念,更遑論參與小區公共收益的管理和監督。其二,小區公共收益信息不透明。一些小區物業將公共收益視為自己的“私房錢”和“搖錢樹”,在經營性收入的具體賬目上大做文章,設置重重障礙,導致公共收益信息不透明、不對稱,業主即便參與監督,也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三,小區公共收益管理不專業。做好小區公共收益管理,絕非簡單的“收收錢、記記賬”。畢竟,財務管理涉及會計和審計等專業領域,如何統計入賬,如何保值增值,如何使用和分配等,都需要專業化操作和執行。在這種專業背景要求下,不僅是廣大業主,有時候連物業也將小區公共收益搞成了一筆糊涂賬。
因此,廈門市創新推出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統一代理記賬制度,可以說是破解治理難題的有益探索和嘗試,值得推廣借鑒。小區公共收益管理是社區治理體系的重要一環,提升社區專業化治理水平,打造和諧穩定社區意義重大。故而,由專業團隊作為第三方機構介入小區公共收益管理,不僅能夠促進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有效保障廣大業主權利,增強政府部門公信力,而且,通過有效盤活利用小區公共資源,也有利提升廣大業主的幸福感、獲得感,保障社區的長治久安、和諧穩定。
行文至此,想起一則舊聞:“2020年,杭州市某小區拿出120萬元的經營性收入來給業主分紅。該小區有住戶1041戶,每戶可分得1000多元。”雖然,這次分紅是否得益于統一代理記賬制度,筆者不得而知。但是,明明白白一筆賬,真真切切暖人心。這其實也表明,要讓“糊涂賬”變成“明白賬”,無論怎樣選擇和優化題解路徑,題解思路都應該很簡單。這就是:相關部門和企業是否勇于制度創新,心中是否真正裝著人民群眾的利益。筆者相信,只要做好這兩點,小區公共收益管理難題就不難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