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近期,沈陽市開始推廣應用具有“一碼通城”功能的市民碼。推廣應用市民碼,旨在避免電子碼應用體系的多元設置和重復建設。然而,據媒體報道,從沈陽市的具體實踐看,眼下仍有不少應用場景沒有落地,諸多領域不肯接入。
推廣應用“一碼通城”,原本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為何在全面落地之時遭遇“腸梗阻”?在筆者看來,這里存在兩方面的原因——從全國范圍來看,推廣應用“一碼通城”的城市少而又少。“一碼通城”試點政策具有倡導性,不具備強制性,在適用應用場景的行業、部門和企業眼中,“一碼通城”目前還缺少政策引導和思想共鳴。此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少行業、部門和企業出于自身利益固化考量,一時還難以割舍“獨家壟斷”和“自我價值”之下的專屬權利。比如,很多部門和企業如今都有自己的公眾號和App,通過關注公眾號和下載App,不僅可以宣傳展示品牌形象,還可以固化目標人群,以此經營好自己的一本“經濟賬”和“社會效益賬”。
由此可見,“一碼通城”的難點、堵點并非來自技術原因,只是在于作為新生事物,社會接受程度還不高,缺乏共創、共鳴、共情之力。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政府部門而言,推廣應用“一碼通城”應該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必貪大求全。據報道,沈陽市推廣應用“一碼通城”的自我定位是“干一件成一件、積小勝為大勝”。這種明確定位彰顯了政府決策的科學謹慎和清醒認知,值得稱道。而對廣大行業、部門和企業來講,也需要看到,“一碼通城”是社會數字化治理下的必然趨勢和要求,更關乎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在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疫情防控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下好“全城一盤棋”,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積極主動參與。說到底,“一碼通城”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公共服務,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既能贏得良好口碑,也能從中獲取巨大的無形收益。試想,人民群眾不再受制于電子碼應用體系的多元設置和層層關卡,生活、消費和辦事等更加方便快捷,場景體驗更加優質高效,自然而然會營造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可喜局面。
從互不兼容到互聯互通,從共建共創到共鳴共享,固然還有一段路程要走。但筆者相信,隨著“一碼通城”宣傳力度的加大,行業、部門和企業的涵養培護,以及數據發展紅利的進一步釋放,作為一種方向和目標,在全社會實行“一碼通城”并非遙不可及的夢想,有朝一日必將打破數據信息壁壘,形成“遍地開花,共享共贏”格局,讓人民群眾在一“碼”當先的改革成果中感受時代發展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