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河南經濟報 首席評論員 溫獻偉
明明在南京工作,卻將社保繳在杭州,只為騙取杭州3萬元人才補貼。近日,一名90后重點大學碩士畢業生被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6個月,并處罰金3萬元。
頭戴光環的高學歷人才,不是將聰明才智用在正道,而是自作聰明地騙取補貼,如此“人才”,實在玷污了真“人才”的含義。其實,這并非孤例。2020年,杭州市還曾發生過轟動一時的“47名應屆畢業生騙補49萬元”案件。接連發生的案件,給了我們必要的警示。
近年來,著眼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眾多城市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誘人的優惠政策,金額不菲的人才補貼就是其中的一大“必選動作”。各種引才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快速吸納、聚攏人才的目的,人才振興更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巨大動力。但事實也證明,不少地方的人才補貼政策在精準落地方面尚存在缺陷和漏洞。
平心而論,在人才補貼的發放過程中,政府部門著力優化流程,暢通獎補渠道,這本是一件好事,體現了地方政府充分尊重人才的態度。但規則和制度的簡約化,有時候也是一把“雙刃劍”,容易造成“好心辦壞事”。上述案例中,騙取補貼者就是鉆了人才補貼審核不嚴的空子。譬如,報道披露,這名90后重點大學碩士畢業生騙領者申領補貼時謊報在杭州工作,并在地圖上隨機選擇杭州某小區為居住地,最終成功騙得3萬元人才補貼。試想,如果當地引才政策具有較為嚴格的審核環節和程序,那么,如此騙局就會很容易被識破。還有,“47名應屆畢業生騙補49萬元”一案中,涉案人員通過中介人員操作,掛靠在中介人員所在的杭州某公司短暫繳納社保,虛構勞動關系,最終成功騙領補貼。這樣的套路也并不新鮮,倘若當地有關部門對此多一些警覺,具有相應的審核機制,也就很容易在第一時間戳穿騙局。
引才政策的推出,當然需要暖心的溫度,在最大程度上給予人才善意的關照。但上述案例也為我們制定規則和制度提供了啟示——完善規則設置,強化制度保障,讓人才補貼政策做到“剛柔并濟”,才能確保人才補貼之類精準直達,真正惠及每一位引進人才,這是對公平公正原則的捍衛,更是地方政府真正尊重人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