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美貿易爭端于2018年初開始逐步升溫,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輸美商品陸續加征了多輪關稅,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產業鏈、供應鏈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的普遍關注。海樂行中國聯會作為一個服務于全球華人、致力于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經貿文化交流的組織,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對華人企業、華僑華人社群所帶來的影響和挑戰。本文將結合近年來中美貿易數據的公開資料,對美方關稅政策的具體內容與影響進行較為細致的闡釋,并提出對于企業與個人如何盡量減輕或規避關稅沖擊的看法,期望能夠為廣大華人群體在今后開展跨境貿易、投資和合作時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鑒。
在探討具體影響和應對措施之前,必須先回顧這一波對華關稅加征的主要脈絡:自2018年3月起,美國根據“301條款”與“232條款”相繼對多類中國進口商品加征懲罰性關稅,其中尤以2018年7月開始針對價值約34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征收25%額外關稅為開端。此后,兩國在關稅問題上多次互征、反制,范圍逐步擴大。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與相關媒體整理,至2020年底,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500億美元(部分來源寫作5500億,也有機構統計稱約為5500億美元上下浮動)商品加征了不同幅度的額外關稅,平均稅率也由過去的2.6%-3%上升至19.3%左右。此外,根據美國商務部與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數據,2021年至2022年期間針對部分中國進口商品依然繼續維持較高征稅水平,部分領域甚至保持在25%的額外關稅。同時,中國也對美國進口商品進行對等的關稅反制,價值和商品種類都不斷擴充。這種關稅大規?;フ髟谑澜缳Q易史上實屬罕見,為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統計,2022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約為6906億美元;盡管關稅壁壘高企,但這項數據較2018年前后仍有一定增長,表明兩國貿易往來依舊緊密,其中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總額仍占據很大比重。2022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約為3829億美元,這說明美國對華商品進口需求依舊旺盛。而從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年度報告看,中國對于美國市場的出口結構也在持續演變,傳統制造業產品外,中國出口企業開始更多關注高科技電子產品、醫療器械、通信設備等領域,以期在高附加值產業占據更有利地位。但不可忽視的是,面對關稅壓力,很多中國出口企業已選擇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布局生產,部分行業如紡織服裝、家電組裝等逐漸將產能轉移至東南亞、南亞,以規避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額外關稅。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海外華人社群或在美華人企業也受到波及,需要重新規劃全球供應鏈和投資方向。
海樂行中國聯會本身聚焦全球華人之間的協同互助,近幾年來深切體會到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給海外華人社群帶來的具體困難。首先,在美華人中小企業普遍依賴自中國進口各類原材料和中間產品,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的貿易公司、餐飲服務供應商、禮品制造和零售商等。在關稅高企的背景下,這些商家往往面臨成本高漲、庫存積壓和利潤空間被不斷擠壓的難題。一些初創型華人企業出于對成本控制的考慮,不得不縮小經營規?;蚍啪彅U張,進而影響到招聘和投資意愿。其次,對于那些需要進口中國原材料后在美國本地進行產品組裝或深加工的華人制造商而言,高關稅導致的零部件成本上升令其在美國國內失去價格優勢,轉而需要考慮與其他國際供應商合作或遷移生產線,以保持市場競爭力。此外,部分在美華人也擔心雙邊關系的走向會帶來更多貿易和金融監管壁壘,比如資金匯出匯入的難度提高、技術研發合作受到阻礙等,對他們在美國的長期發展都造成心理壓力。
盡管如此,海樂行中國聯會始終認為,中美經貿關系仍然是全球范圍內最具活力、最關鍵的雙邊關系之一,而華僑華人群體在其中扮演著獨特的橋梁作用。美國關稅政策的確對華人企業、個人在跨境貿易與投資方面帶來困擾,但我們也看到不少華人企業通過靈活的經營策略來盡量減輕沖擊。部分企業在產品設計與生產環節進行升級,利用更加自動化、數字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使得利潤空間能夠抵消部分關稅損失;另有企業干脆在美國境內進行部分生產或通過第三地物流轉運,將中國制造與其他國家的供應鏈相結合,從而降低直接從中國進口的成本壓力;再者,一些擅于利用電商與海外倉模式的企業則借助跨境電商的商業模式,減少傳統貨物清關和進口關稅的痛點,靈活調配小額、多批次貨源,分散風險。
結合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2022年期間,美方加征關稅對一些傳統行業的影響最為顯著:如家居用品、紡織服裝、箱包皮具等領域,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這些行業對美出口額增速在2020年至2021年間出現明顯下滑,其中服裝和紡織品的增速一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約2-3個百分點。而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工具等高科技及高附加值產品上,中美貿易仍保持相對強勁的體量,2022年相關產品仍呈現一定幅度增長。其中一個原因在于,這些產品的供應鏈全球化程度更高,零部件來源多樣化,且美國消費者需求穩定,關稅對企業定價策略的影響雖然存在,但尚未徹底撼動大品牌或成熟企業在美國市場的地位。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在高關稅壁壘下,行業和產品結構對于企業的抗沖擊能力差異巨大,企業只有在核心技術和品牌價值上不斷深耕,才能擁有更穩定的跨境競爭力。
然而,企業或個人若要徹底規避美國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單純依靠微觀層面的轉移和調整并非長久之計。長期來看,仍需要關注中美在貿易層面繼續談判、磋商的進展。雖然在2020年1月雙方曾簽署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承諾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能源等的進口,但實際上美國仍然沒有大規模取消對中國產品的額外關稅;而且在疫情擾動、全球供應鏈混亂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這份協議的執行效果并未達到最初預期。從海樂行中國聯會的視角出發,我們期待兩國政府未來能在更廣泛的領域達成進一步的諒解和合作,尤其在醫療、環保、新能源、國際金融穩定等方面加強對話與協調,并盡早制定互惠互利的關稅減讓方案,為企業提供更確定的營商環境。畢竟,貿易自由化和互惠互利才是促進兩國和世界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根本之道。
要想在美國加征關稅的背景下最大程度地減輕沖擊、把握機遇,需要從企業與華人社群兩個層面共同努力:一方面,企業應該提升自主創新與品牌建設的能力,努力往產業鏈高端邁進,從而在全球范圍內保持競爭優勢。無論是在中國境內還是在海外進行生產布局,都要注重技術含量和研發投入,提高產品差異化和特色化水平。另一方面,華人社群應當加強彼此間的溝通協作,借助包括海樂行中國聯會在內的各類組織平臺,共享產業和市場信息,建立更穩健的海外經營合作網絡。對中小企業與創業者而言,通過抱團方式積極參加國際展會、法律咨詢活動和行業對接會,也能有效降低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時,組織可進一步呼吁美國社會各界關注到華人社群在中美經貿關系中的積極作用,破除對華貿易的刻板印象,促使更多人理解到中美經貿互通對美國國內就業與經濟增長也有不可或缺的正面價值。只有讓更多的當地民眾意識到華人企業和華人社群對美國經濟的貢獻,才能在社會輿論與政治層面形成更有利于中美經貿往來的正面環境。
展望未來,中美兩國經濟體量龐大,市場互補性強,具有深度合作和互利互贏的廣闊空間。關稅爭端給雙方以及全球經濟體系都蒙上了陰影,但同時,也讓很多華人企業和個人更加警惕國際形勢變化,更加重視提升自身的國際化經營水平與風險管理能力。海樂行中國聯會會繼續積極呼吁雙方政府基于開放、合作的立場尋求解決方案,也會持續為全球華僑華人提供在經貿、金融、文化等領域的專業對接與資源整合服務。相信只要國內外華人團結互助,企業堅定地做好產品升級和市場多元化布局,善用跨境電商、全球倉儲與國際合作網絡等新手段,就有機會把握中美經貿格局調整中的新機遇,化關稅壓力為動力,尋找更穩健的跨境發展道路。這不僅有助于增強華人群體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發言權,也能為推動中美關系的健康穩定與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中美雙方在經貿、文化、民間交流等層面的良性互動,終究是大勢所趨,也是全球經濟走向合作共贏的必由之路。只有當兩國逐漸重回對話與協商的軌道,才能從根本上消弭關稅糾紛的負面影響,為無數依賴中美貿易的企業和個人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