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時光荏苒,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是學習者。教師對自身學習保持旺盛而持久的興趣,從學習中獲取樂趣,不斷探索學習的規律,挑戰學習的難度,不僅對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感召力,還能實現自我的成長。從我的職業生涯來看,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成長路徑。
在擔任教師之初,我是基于教學問題來學習的。當時我正好發現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是高考比較重要的考查內容,但教材中相關的課文比較少,而且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強。我通過小調查了解了學生不喜歡閱讀實用類文本的原因,對癥下藥,在課堂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激趣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恰逢市里舉辦語文教師教學論文競賽,我把自己的經驗和反思寫成了《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激趣初探》一文,沒想到后來獲得了一等獎,這對我是一個大大的鼓舞。從此以后,我細心觀察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主動尋找解決方法,除了請教經驗豐富的老師,還開始閱讀一些專業期刊,堅持撰寫教學論文,逐步對教育研究產生了濃郁的興趣。
工作10年后,我不再滿足基于教學問題進行學習。當時的我,產生了職業倦怠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來。”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此后,“如何做研究”成為我主要的學習方向。除了閱讀語文專業書籍,我還閱讀了基于課堂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例如陳大偉的《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觀課議課與教師成長》等,這些書幫我掌握了更豐富的教育研究理念、方法和策略,助力我邁上了研究型教師的道路。
當課堂、學生和教學成為我的研究對象,每天的工作就煥發著新鮮感,我不斷發現還有更多更新的知識值得學習和探究。例如,在擔任一次教學競賽評委時,我開始思考“發現式閱讀”的問題。查閱了不少資料后,我了解到美國教育專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認真拜讀了《布魯納教育論著選》。由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嘗試,并撰寫了論文《閱讀:如何發現比發現什么更重要——以隨筆〈像山那樣思考〉教學為例》。這篇論文收錄在《我們這樣教語文》一書中。這也讓我感悟到,教師不能僅為解決教學疑難問題而讀書,更要帶著對教學的反思,為了生命成長的需要而讀書。這就使我走出只讀學科專業書籍的限制,進一步開闊了眼界,獲得了新的成長。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就更加主動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在省級骨干教師培養中,我接觸到“智慧型教師”這個概念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我認真閱讀了相關著作,認識到成為“智慧型教師”是對現代教師提出的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發展境界。通過不斷研讀有關文獻,我對“智慧型教師”及培養路徑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產生了要成為智慧型教師引領者的想法,更明確了以打造智慧型教師團隊為目標開展進一步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我更迫切認識到,日新月異的時代需要與時俱進的教師,教師的學習要融入時代的需求。2019年,我第一次讀到“項目化學習”這個詞,并意識到引進項目化學習將是優化教學方式、推動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為此,我研讀了夏雪梅主編的《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等系列叢書,并在教學實踐中對語文項目化學習展開了專題研究,面向省市骨干教師做了“引進項目學習,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的主題講座,指導青年教師設計的課例獲得省中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競賽二等獎。
沒有學習就沒有成長。持續地學習,讓我從“職場小白”走向了研究型教師,并走向智慧型教師。始于授業解惑,延續于自身發展需求,在學習中不斷超越自我,在探索中不斷成就自我,讓教師工作成為歷久彌新的事業追求。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教師發展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3年03月08日第8版
作者:馮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