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總有這樣的想法,教師教了總比沒教好,學生學了總比沒學好。其實不一定這樣,有時學了也不一定比沒學好。因為學習是要講求質量的。
每次備課時,一些教師總是覺得課文中有很多知識點需要去教,字詞句篇,從頭到尾,什么都想教,只有這樣才覺得心里踏實。課堂40分鐘實在太短,平時上課拖堂、占課現象十分普遍。上公開課,教師生怕忘了哪個環節,忘了哪句過渡語,各個環節需要多種預設才安心。
可是,教師真的需要這樣疲憊嗎?學生是否真的需要這樣大海撈針地去學?一定可以有方法改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開展的一次“積極生長者素養導向的單元教學”主題研討活動,給了我很多啟示。
這次活動由兩位教師從單元整體教學出發,給同一個班級的學生連上兩節課。這樣的模式與我們平時觀摩的單節公開課有很大區別,整體感覺聽得很過癮。首先確定了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用大任務統領“《城南舊事》閱讀批注分享會”,用六個評價任務驅動課堂。展示的兩節課體現了用“高明批注我會寫”的評價任務實現了語文課追求的核心素養目標:讓學生了解、辨別、學寫高明的批注。這樣的學習任務非常清晰,如下表所示。
首先,用大任務來清晰意圖。教學任務的精簡,教學目標的集中,意味著這節課的教學環節更清晰、更聚焦;意味著學生的學習過程拉長、拉深了,不是浮于表面。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才能靜下心來閱讀,去揣摩、去思辨、去質疑;在課堂上不是快步走流程,而是真正進入文本。更重要的是,學生明確知道這節課自己要干什么,才會有令人驚喜的學習生成。
其次,引導學生做高明的批注。活動中,第一節上《牛和鵝》的時候,授課教師張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怎樣的批注是高明的批注,讓學生在各種比較語言文字、多種方式閱讀、生生互評、師生互評中,明白批注就是用語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寫下來,而高明的批注就是深入、獨到、關聯。第二節課丁老師在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確定的教學任務也很精準:引導學生做高明的批注。
課堂只有短短40分鐘,每一節課的重點花在什么地方,教學目標是什么,引起了我們的關注。兩位教師的課都圍繞教學目標教得非常充分,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和過程也非常充分。
“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任務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任務的心情”是本單元的兩個語文要素,張老師第一節上《牛和鵝》的時候關注到了這兩點,在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幾處批注時重點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在品讀文本語言時,引導學生去感悟什么樣的批注是高明的批注。
第二節丁老師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一開始就與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什么是高明的批注”。她強調高明的批注是有自己深入思考或理解的;高明的批注是有自己獨到的想法、見解;高明的批注是關聯前后文或自己的生活。教師就是這樣對上一節課的相關知識點和學生已有經驗進行復習鞏固,再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進行批注實踐,在真正的練習中進一步強化認識、鞏固深化。
最后,以課堂評價驅動學習。第一節課,張老師在上《牛和鵝》中將評價任務前置,一開始就告知學生本節課要學習“什么是高明的批注”,以文本呈現的批注為樣本,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深入探討。學生在一步步學習中發現了“高明的批注”的標準,并在最后一個環節能嘗試寫“高明的批注”。
第二節課,丁老師在第一部分教學生批注“期待表演”這一環節時,采用的是“扶”;教“排練節目”“正式演出”這部分時,讓學生分工做批注采取的是“放”;教“演后疑惑”時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導自己,采取的是導。這樣的設計有層次、有梯度。
但是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真實發生的,在交流時發現幾個學生交流的有關批注的內容都停留在文字表面,沒有進一步深入思考。怎么辦?此時的教師要做一個積極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可以用評價語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感受思考;也可以關注寫法,提出質疑,此時的學生做批注時就可以出現新的角度。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比較、多形式朗讀、互相評價,從而明白“高明的批注就是深入、獨到、關聯”。
課堂上有一位學生這樣批注:“老師的催促令我非常緊張,演哥哥的小朋友說我很不好,從中我感受到文中的我非常不自信。”丁老師馬上引導學生關注前文寫到的“不自信”,比較讀一讀,讀出老師的溫文爾雅,讀出同學的嘲笑。再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平日的切身體會,給予這位學生評價:“非常棒,你既能關聯前后,又能聯系自己的生活。”這樣的處理,讓學生真真切切明白了“關聯也是高明的批注之一”。
課堂評價的功能首先是促進學習,以評價要點來促進學習是課堂評價的基本方法,我們的評價要點應具有導學、導評功能。
這節課以“高明的批注是深入、獨到、關聯”這三點來推進教學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教師沒有那么多的教學環節,大刀闊斧去“砍”,只留本課想讓學生學習的東西,把這一點教透了,真正教會學生,學生的學習才會真正發生。用當下流行的生活方式來說就是“斷舍離”,為什么去追求呢?就是為了讓生活更簡單,主次分明,將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去感受最純樸的生活本質。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也學著“斷舍離”的話,就一定會形成最質樸的課堂,讓學生的學習不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面,而是走進文本深處,走進作者,發現自我,盡得語言魅力和精華之處。這也是教師需要的一種教學智慧。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蘇州灣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3年03月08日第7版
作者:唐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