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佳(化名),這里還有很大一塊泡泡棉,想玩就走過來吧。”12歲的小佳是湖南省南縣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的學生,是一名腦癱患兒。盡管走路仍有些跌跌撞撞,但小佳還是堅持走到老師身旁。在旁人眼里,這只是老師與小佳的一個簡單互動,但為了這幾步,小佳的老師和媽媽付出了兩年的努力。
在南縣,許多像小佳這樣“不太一樣”的孩子獲得了接受特殊教育的機會。南縣自2018年起探索實行“特教+普教”的送教上門服務,切實保障重度殘疾兒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截至目前,全縣先后派出117名教師為100多名像小佳一樣的特殊兒童送教上門超3000次,為他們的生活打開一扇觸摸世界的窗戶。
(相關資料圖)
從無到有,實現特殊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家住南縣南洲鎮文衛路的周女士,孩子小星(化名)患有自閉癥,前些年,周女士一直在為送孩子到哪里上學而苦惱。2018年,南縣特殊教育學校籌備成立。周女士看到了曙光,決定給孩子報名上這所學校。
南縣特殊教育學校開學了,僅有兩名專業教師的學校招收了12名特殊學生,有自閉癥兒童,也有腦癱患者。學校的創辦,讓這些學生的家長松了一口氣。
南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肖芬原本任職于城區中心學校,成為這些特殊學生的“大家長”后,她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
2018年9月,學校拿到了殘聯提供的殘疾兒童名冊。其中注冊學籍的孩子108人,隨班就讀60人,特校就讀12人,意味著還有36人需要送教上門。
“單靠特校肯定無法完成!”肖芬找到了時任教育局局長,一番商討后,以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體的“普教+特教”送教上門方案出來了。
所謂“普教+特教”送教上門,是以南縣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體,特校專職教師和其他鄉鎮骨干教師為核心,通過“資源統籌、區域負責、教師培訓、雙向溝通、建檔立卡”五項機制,為特殊兒童專門設置的一種送教上門形式。
經過幾年努力,2022年全縣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7%。
有中求質,讓每一次送教都飽含力量
家住南縣的小文杰(化名)患有腦癱,因身體原因無法隨班就讀。3年前,兩名送教教師的到來照亮了小文杰的生活。在送教教師周思、代倩的幫助下,小文杰接觸到算數、手工、朗讀等知識,還萌生了考大學的夢想。
學生令人驚喜的成長背后,是送教教師的傾情付出。南縣以在崗培訓、跟崗培訓等多樣化培訓為支撐,建立了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愛心的送教教師隊伍。近5年來,南縣特殊教育學校組織全縣特殊教育教師培訓5場,累計500人次,基本實現資源教師、隨班就讀教師培訓全覆蓋。
除培訓外,特殊教育學校還定期組織送教教師開展交流研討。南縣縣委、縣政府定期召開議教工作會,常態化研討特殊教育工作。良好的師資從根本上保障了特殊教育質量,為特殊學生的潛能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我非常感謝他們沒有放棄我的孩子。”面對學校的暖心行動,小佳的母親十分感激,“一個月兩次的送教,讓我學到不少康復的好法子。”
5年來,南縣117名送教上門教師分為13個送教組,利用節假日及寒暑假,以教師骨干包鄉鎮、教師包學生的形式,奔走于全縣13個鎮街160多個村莊,為100多個家庭送教上門:送文化、送知識、送康復、送溫暖、送心理疏導。
特色顯著,讓每一顆星星都閃閃發光
在南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康復教室里,教師文舒心指著一套五顏六色的珠子說,學生能夠按顏色將珠子分類,這堂課就算成功了。
針對存在不同障礙的學生,學校開設的課程和使用的教學工具也各有不同。對于不會說話和表達能力不好的孩子,學校會開設語言訓練課,教師用食物或玩具引導孩子開口說話和表達。對于自閉癥學生,除了情緒行為矯正之外,烘焙、舞蹈課程也必不可少。總之,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教育,讓無數不可能成為可能。
南縣將送教學生根據殘障程度分為3組。對于中重度智障兒童的教育教學,教師根據特殊孩子的實際情況及生活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傳授,從孩子的感知、認知、語言及生活自理能力方面通過嚴格的個別訓練提高康復效果。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會制定具體的輔導方案,通過設計游戲來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家住南洲鎮黑山坡,患有自閉癥的小遠(化名),在送教上門的獨特康復課中喊出了“媽媽”。家住雙堰村二組,患有智力殘疾的小杰(化名)則學會了跳舞,從控制身體、基本訓練開始,再到一個動作、一個節拍、一段舞蹈。教師上百次的鼓勵、上千次的糾錯終于“讓鐵樹開了花”。如今,小遠和小杰已經順利進入南縣特殊教育學校就讀。
5年來,南縣特殊教育領域正在發生許多從無到有、有中求質的變化。特殊教育事業納入南縣教育事業整體規劃;“十四五”期間,擇址新建一所高標準特殊教育學校;全縣范圍內推進融合教育。越來越多的光,正在照亮特殊學生的人生。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05日第1版
作者:通訊員 劉亞軍 本報記者 陽錫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