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新聞回放
今年全國有1193萬考生報名高考,是1977年恢復高考后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年。有媒體發布了一個關于“高考故事”的問卷,兩百多名考生的故事,無論悲喜,最后都指向了高考結束后更加漫長而廣闊的生活。
主持人語
高考是青春道路上的一座驛站,承載了無數學子的拼搏與夢想、奮斗與未來。但如果我們把比例尺縮小一點,在更加宏觀的人生視野下,該如何看待高考的意義呢?當關于高考的點滴顆粒歸倉,又該以怎樣的態度與心情重整行裝再出發呢?這些問題關乎當下的選擇,也關乎未來的指南。本期的三名大學生,他們的高考記憶依然比較鮮活而生動,也在經歷大學生活洗禮后,收獲了更加豁達的心境與成熟的態度,這種識見本身便是成長的意義。
高考讓我們相信拼搏的力量。很多人在回望高考時會說,曾經的疲憊、焦慮都記不清了,但那一摞摞卷子、一捆捆筆芯,披星戴月地早出晚歸和上廁所時都要拿著筆記本那般惜時如金,卻依然能讓人熱血澎湃。什么是努力?是不怕苦、不怕累的韌性,是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熱血,也是相信付出會有收獲、汗水能澆灌碩果的赤子之心。如果能把這種慣性延續下來,會發現學習、生活中的很多難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正是高考帶給人生的啟示。還記得那一篇篇曾擊中內心深處的論文致謝嗎?從黃國平到蘇正民,打動我們的并不僅僅是寒門逆襲的故事,更是背后難以想象的付出。
高考讓我們看到自律的模樣。很多大學生常常說,不是不想努力,但實在是做不到生活自律,總是想玩手機、想“躺平”、想熬夜晚起……這與高中時候的“說睡就睡,說醒就醒”“不玩手機,不看電視”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時我們不妨捫心自問,自己究竟是變得更自由還是更不自由?當下一次想認真讀書卻不知如何抵擋手機誘惑時,回頭問問高中時候的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吧。
高考讓我們學會堅強地做自己。不難發現,在備考過程中,有人天賦異稟、一馬當先,也有人笨鳥先飛、奮力前行;在志愿填報時,有人選擇專業、不負所愛,也有人挑選城市、踮腳摘星。如此看來,作為通往更廣闊天地的“入海口”,高考不正是社會的縮影嗎?這個世界是多樣的,但無論鮮花、小草,還是大樹,都有屬于自己的陽光。同樣,每個人的追求與志趣也是不同的,但只要素履以往,便一定能尋得心之所向。尋找自我的過程或許不會完全一帆風順,少不了迷茫、懷疑、焦慮,但這是所有人在進入社會前的一堂必修課。慢慢認清自己,接受自己,我們就會做最好的自己。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20日第2版
作者:呂京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