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中國就業市場迎來了1076萬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的“00后”成為求職主力。《中國青年報》一篇《00后將找工作當成一場“升級打怪”的體驗》的文章,讓社會大眾更加關注“00后”的求職經歷。
在眼球經濟盛行、流量當道的新媒體時代,“00后”的職場形象有不少標簽:一類是“00后整頓職場”“00后拒絕加班”的標簽,另一類是“00后”在職場“躺平”“擺爛”“佛系”的標簽。這兩類標簽固然是一部分“00后”在職場的現實表現,但絕不能代表絕大多數“00后”對職場的真實態度。一份由網絡求職平臺發布的《2022年畢業季調研分析報告》顯示,六成畢業生表示薪酬待遇、個人發展、晉升機制是求職最看重的因素。而要獲得理想的工作崗位,“00后”與他們的“雞血”室友開始了求職的“雞血”之路。不論是海投簡歷,還是在社交平臺上交流求職“避雷指南”,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00后”們在尋找好工作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找工作的成功秘訣既不是求職簡歷的“軍備競賽”,也不應是求職技巧的東施效顰,而是自身的職業技能潛力與崗位需求的高度吻合。崗位需求是外在的,由用人單位根據事業發展需要而提出;個人的職業技能潛力則是求職者真正要提高的核心競爭力,可以通過提前規劃而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與其在就業季靠“升級打怪”式的求職技巧性提升來尋找理想的工作崗位,不如早點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出規劃,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等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提煉,結合時代特點,發現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思考職業生涯規劃不妨問問自己這5個問題:我是誰、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環境支持或允許我干什么、我最終的職業目標是什么。越早對這5個問題進行思考并付諸實踐,在認清自我的基礎上,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充分利用家庭、學校和社會提供的各種成長條件,適時根據個人需要和現實變化,不斷調整職業發展目標與計劃,才有可能在好的工作機遇來臨時,牢牢地抓住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這是黨和政府始終牽掛于心的大事。據報道,僅在今年5月教育部組織的“就業促進周”活動期間,各地各高校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1.7萬多場,累計發布崗位信息超897萬條次。“00后”們要轉變擇業就業觀念,牢記只要有志向就會有事業,只要有本事就會有舞臺,就能找準人生定位,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系天津大學出版社黨總支書記兼總編輯)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4日第2版
作者: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