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一方沃土,撒一把種子,施一季雨水,賞一園花開。教育的本質就如同培育一朵花,為每個平凡生命增添絢麗的色彩。陜西省榆林市第九小學秉承著這樣的辦學理念,用科學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一朵花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色彩。
(相關資料圖)
榆林市第九小學坐落于美麗的駝城,不僅是一所充滿書香的校園,更是一片充斥著活力的筑夢之地。學校積極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建設特色課程,夯實課堂教學,全力打造“三個課堂”,在“減負”的同時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愛學的新局面,培養出具有“四種精神”的時代少年。
課堂精練 護航成長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隨著“雙減”工作的推進,學生的作業時間被壓縮,這樣的情況對課堂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說,“雙減”政策的實施繞不開課堂改革,圍繞“減負不減質”的思想,打造高效率的第一課堂。榆林市第九小學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優化重組課堂結構、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優秀的教學團隊,提高課堂質量,促進學生自主高效地學習。
學校深知,高質量課堂的建設必須重組課堂結構,提升課堂品質。學校基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語文+主題學習”“數學+生活實踐”“英語+創編對話”“綜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的教學范式。學校主張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課堂由教師主導變成教師指導,真正多角度、立體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課堂品質與內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課堂結構的改變帶來了全新的學習方式。當課堂的核心變成了思維,當學習不再是灌輸而是思考,“自主、合作、探究”便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校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形成“學習共同體”,就具有思維價值、創造價值和發散價值的問題開展合作交流。課堂學習方式的改變,讓榆林市第九小學的課堂充滿了活力,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
課堂質量的提高還必須依靠教學團隊,如何提高教學團隊的質量,榆林市第九小學交出了答卷。學校利用名師工作室、“青藍工程”等,提升青年教師課堂施教水平。學校還鼓勵教師多反思,通過自己實踐后的教學反思、同課異構后的小組反思、外出培訓后的對比反思、階段小結后的全面反思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通過多種舉措,不斷完善“雙減”課堂結構的建設,為“雙減”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生的個性發展保駕護航,讓每一朵鮮花都自由綻放。
課后多彩 助力成長
為了貫徹“雙減”政策,學校把目光投到了課后,通過作業減負及課后服務提質,構建并完善了第二課堂,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課堂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學生作業的輔導和對課堂問題的答疑解惑。這一部分是課堂的延伸,配合精心設計的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作業,讓學生不再出現“寫完作業就該睡了”的情況,在高效吸收課堂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發展自己的愛好,有效促進了“減量提質”。第二部分是學校開設的培養學生興趣特長的特色課程。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結合區域和學校實際,在課后打造出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群。書法課程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歌課程讓學生唱出別樣的家鄉情懷……讓學生在多元的課程之中找到未來的道路。學校把體育運動作為學校眾多課程的核心,不僅開設了“足球+”課程,還采取班級聯賽、年級對抗賽、校級爭冠賽的形式,以競賽為抓手,著力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格和團結協作的進取精神。學生馳騁于陜甘寧蒙晉的綠茵賽場,用汗水換來了獎杯。學校也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陜西省基礎教育國家教學成果孵化校園、榆林市“教體融合先進單位”。特色課程的開設,不僅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也為學生的未來幸福蓄力。
學校并沒有止步于培養興趣特長的課后服務,還進一步地將其與閱讀結合,推出了浸入式閱讀,以達到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的目標。學校也為此構建出一個規范的體系——中高年級制定了“基礎課程輔導+浸入式閱讀+興趣培養”的課程架構,一、二年級開設“興趣+特長”的特色課程。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以興趣引導學生從碎片化閱讀中解脫出來,實現“沉浸式”閱讀,帶領學生在“幸福閱讀”中獲得對世界、對現實、對人生的美好理解。
第二課堂讓每一名學生都擁有了自己的專屬課程,實現個性發展,讓每一朵鮮花都順利地綻放。
校外體驗 持續成長
學校的“雙減”工作逐漸從校內延伸到了校外,建設了主陣地位于校外的第三課堂——利用區內外研學教育和社會實踐資源,全面加強研學旅行和社會實踐課程建設,科學開展不同年齡段的校外課堂教育。
學校以研學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館、博物館等校外教育服務設施為主陣地,以志愿服務、社區服務等為活動載體,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增長見識,體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用雙眼探尋文明,用雙耳傾聽故事,用心感悟情懷。在革命圣地傳承紅色基因,在勞動實踐中養成勞動精神和品質……
每次研學后,學校還會設置不同的學習環節和內容,把聽、說、唱、讀、寫、思、展、評、繪有效融合在一起。校外校內相互配合,讓研學的收獲深入學生心中,讓學生學會吃苦、學會合作、學會攻關、學會奉獻擔當。
第三課堂涵蓋了德育活動、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等,旨在實現全方位育人。同時,提前將學生引入社會大課堂,讓學生在看、學、思中感悟生活,在練、行、踐中陶冶情操。第三課堂的實施,給學校的“雙減”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多的全面發展道路,讓每一朵鮮花都能更長久地盛開。
為每個平凡生命增添絢麗的色彩,讓每一朵鮮花都能盛開。學校打造出“三個課堂”,以課堂為主,發展課后生活,讓學生體驗校外之美,乘著“雙減”政策的清風,將陽光與甘露帶到了每一名學子的身邊,用燦爛的色彩裝點他們美好的未來。
(陜西省榆林市第九小學校長 王瑩)
《中國教育報》2022年07月13日第7版
作者: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