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走訪廣州江門商超,了解消費品的動銷情況,之前遭遇危機的維他奶引起了他的注意,貨架上維他奶的生產日期停留在2021年11月11日,距今已有5個月,這讓他感到很震驚。
“維他奶的銷售很不暢。”走完市場后,他立即發了朋友圈。
眾所周知,快消品生產日期與銷售日期的差距,能夠直觀反應該產品的銷售情況。若該產品銷量足夠好,其生產日期會越新;反過來生產日期越久遠,說明該產品的庫存較大,銷售情況不容樂觀。
《財經天下》周刊在走訪時發現,一些規模較小的商超中,已不見維他奶的身影,而出售維他奶的商超內,也很少出現8種口味齊全的情況。位于北京朝陽區國貿三期的華潤萬家超市中,6包裝的維他奶被擺在貨架的最底層,占據小小一角。而貨架底層的一側,是維他奶旗下另一款產品“維他奶港式奶茶”,這最后一盒6包裝港式奶茶的生產日期也不新,為2021年11月7日。
與維他奶動銷變“凍銷”的銷售慘淡不同,同貨架上的其他飲料生產日期大多是今年,日期最新的農夫山泉生產日期是今年4月。維他奶銷售不暢與一年前的香港員工事件有關。
2021年7月,維他奶一名香港員工引發社會討論,維他奶對該事件的處理引起消費者不滿。網友群情激憤,將其列入“避雷”名單,并紛紛抵制維他奶產品,號召購買替代品和競品。當晚,維他奶的代言人龔俊、任嘉倫相繼發表聲明,不再繼續為其代言。
維他奶終于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7月3日,事件發酵第三天,維他奶在官方微博連發兩條聲明,稱網上流傳的文件并沒有經過官方批復和發布,是員工私下撰寫,并稱此文件“措辭極為不當”。但姍姍來遲的回應并不能亡羊補牢,維他奶仍然遭到消費者強烈抵制,全國多地商戶和電商陸續下架維他奶產品,并向供應商退貨。
圖源:維他奶Vitasoy官方微博
維他奶的業績自此受到重創。據2021/2022中期年報,2021年4月至9月,維他奶營收和凈利潤出現雙降,其中營收同比回落18%至36.04億港元;而凈利潤為330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降低95.1%。
對于滑坡式的業績,維他奶給出的解釋是,7月至9月大部分時間,產品在中國內地未能充分上架及投放廣告,導致中國內地市場銷售下滑。據統計,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6個月內,其在中國內地營業額為22.3億港元,相較去年同期的33.36億港元下降29%。
維他奶銷售遍及全球超過40個國家,其中中國內地市場一直是最大營收來源。公開資料顯示,維他奶集團于1994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在深圳建立首家廠房,隨著業務穩步發展,陸續在上海、佛山、武漢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并在上海、廣州、深圳分別設立分公司。
維他奶在中國內地市場逐年壯大。2016年起,其在中國內地的營業額占比為43%,超過香港市場;2018年起,其在中國內地業務開始占到整體業務量的一半以上。2016到2021近六個財年里,維他奶在中國內地業務收入從24.04億港元增至50.08億港元,整體收入的占比也從43%升至66.6%。
盡管維他奶于香港、澳洲、新西蘭以及新加坡的業務穩健增長,但由于內地營業額的大幅度下降,維他奶仍然無法扭轉慘淡的業績。2021年8月,維他奶曾在盈利警告中表示,由于業績不理想,需要優先恢復中國內地業務,不派發中期股息。
盡管距離事件發生已過去9月有余,但風波未平。維他奶股價一路下行,從2021年2月的最高價36.55港元到如今的14.38港元,已大跌超60%。
2021年的中期業績會上,維他奶集團執行主席羅友禮曾表示,隨著9月維他奶產品在內地市場恢復上架,內地市場收入按月“穩步復蘇”,10月至11月都維持恢復勢頭,預計內地業務將在下一個財年重拾增長勢頭及恢復盈利增長。但如今看來,在香港穩坐茶飲料市場的領先寶座,并一度風靡內地的維他奶想要重回寶座,道阻且長。( 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