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安全、連續、優質的慢行交通系統,提升“五個新城”內部交通品質?如何做好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慢行交通的有效銜接?記者昨天從市道路運輸管理局獲悉:為堅持低碳發展理念,打造最佳人居環境,著力提升城市軟實力, 《上海市慢行交通規劃設計導則》 (以下簡稱《導則》)日前出臺。
《導則》鼓勵“窄馬路、密路網”城市道路布局,通過新改建道路增設慢行系統、開放利用公共通道,打通路網斷點瓶頸,形成多層次、互聯互通的全域慢行網絡。未來,上海慢行交通將向“連續成網、空間復合、便捷接駁、人文關懷、特色彰顯”發展,著力打造最佳慢行環境,成為彰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一張重要名片。
提升軌交站點慢行網絡密度
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來尊重人性與生活真諦的現代文明的棲息地。構筑慢行交通體系,將幫助市民改變曾經“陀螺式”的運轉生活,享有“慢的樂趣”,從而重構“慢生活”。
據介紹,慢行交通包括步行、自行車和合規電助力自行車。市道路運輸管理局副局長戴敦偉介紹,制定《導則》時,加強城市規劃和設計引領,塑造注重人情味、體現高顏值、充滿親近感、洋溢文化味的“城市表情”。
例如,軌道交通作為上海市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導則》對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的慢行系統,從提升軌道站點的慢行網絡密度,軌道站點出入口合理布局地面公交、出租車、非機動車停放設施打造“微樞紐”等方面,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跟其他交通方式的銜接換乘效率。
又如,積極探索并建立“共享街道” “分時步行街”等新型街區,營造活力人文氛圍,形成歷史人文魅力街區、鄰里和諧安全街區、功能復合活力街區等,煥活慢行交通資源空間,優化市民整體宜居環境。
提升新城內部交通品質
“五個新城”要建設成為引領潮流的未來之城、詩意棲居之地,慢行交通系統不可或缺。 《導則》提出要塑造品質特色的慢行新地標,特別提出“一城一示范、一城一品牌”的規劃建設目標。
比如,嘉定新城結合白銀路智慧道路整改,打造智慧便民、景觀融合、漫步可閱的高品質、高顯示的慢行交通。
青浦新城充分發揮水鄉特色,融合江南古韻與現代生活,推動共享街道建設,改善環城水系綠道阻隔,融合市政空間與濱水空間、沿街商業、住宅通道等,打造開敞、連續、有活力的公共慢行空間。
松江新城通過優化街區結構,完善路權分配,體現慢行優先,提供舒適便捷的設施體驗和優雅閑適的空間氛圍,打造松江國際生態商務區。
奉賢新城以南橋源為核心,融合街巷空間,加密慢行網絡,打造具有南橋書院、沈家花園、運河水鄉等傳統“南橋九景”歷史風貌,以及“一廊六街二十四弄”的慢行街巷的江南水鄉城市肌理。
南匯新城以滴水湖活力環、環春漣河生態環為主要濱水步道,充分結合濱水岸沿線,注重沿線慢行空間生態綠色,結合彩色鋪裝及植物色彩,合理布設綜合服務設施,打造濱水慢行游憩休閑體系。
最終要以“連續成網、空間復合、便捷接駁、特色彰顯”為目標,構建安全、連續、品質的慢行交通系統,提升新城內部交通品質。
打造全齡友好慢行空間
民生無小事,慢行交通建得好不好,居民最有發言權。 《導則》強調要全面打造全齡友好、充滿活力、品質宜人的慢行空間,關注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群體出行需求。
針對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將精細化打造適老化的平順步行系統,交叉口或地塊出入口宜采用平坡或緩坡設計,方便步行及輪椅車通行。同時,公交站臺周邊要特別關注坡道設計的人性化,公交站臺高度宜與公交車踏板高度保持相對一致,方便輪椅車上下公交車。此外,設置人性化休憩緩沖設施,二次過街安全島位置留出足夠的等候緩沖空間并采取無高差設計,在住宅區、菜場、公園等老年人出行集中路段增設人行道休息座椅。根據《上海市道路人行天橋加裝電梯導則》,立體過街設施配套設置電梯。
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表示,《導則》發布后,要求各區重視慢行交通,提升慢行交通優先級,適時制定慢行交通專項規劃或建設規劃,加強慢行交通與其他規劃、城市建設和更新活動的融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