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臨港新片區,終于找到了產業發展的夢想之地。”獵熊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在企業入駐臨港新片區海洋創新園·海科廣場項目之后,難掩興奮。
在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即將迎來揭牌二周年之際,31個代表性項目昨天集中竣工啟用,更多物理空間讓新興產業踏上筑夢征途,搭上多項政策快車,助力臨港新片區對多項關鍵技術展開攻關。
高能級產業項目加速落地
毗鄰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的海洋創新園·海科廣場二期項目,昨天迎來15家企業集中簽約。
周偉團隊此前已經參與到臨港新片區智慧城市建設中,這一名為“臨港智眼”的項目,用2000多臺圖像感知設備,在臺風來襲之時起到了關鍵的實時巡查作用。
“公司入駐后將著力進行第二代產品的研發,將圖像感知的精度提高到5億像素,城市智慧大腦中樞將能看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周偉介紹,臨港新片區的產業、人才政策是企業接下來進行研發的保障,期待團隊的研發能夠融入夢想之城的智慧化改造進程。
伊斯艾傳媒科技負責人賈麗軍則計劃將ECI國際數字創新節引入臨港,這一被稱為“全球創新界的諾貝爾獎”的獎項,旨在表彰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領域的引領者與推動者,以人物為視角,洞察每一年科技、藝術、商業的趨勢與革新。
“全球性頒獎盛會將帶給臨港更多產業交流的機會,促進數字產業在這片熱土扎根。”立足長遠,賈麗軍也與位于臨港新片區的上海建橋學院等院校合作,共同促進產學研融合,未來將有更多人才涉足數字經濟新興領域。
“持續挖掘最高水平、最新技術的龍頭企業、頂尖項目、創新團隊,并積極推進項目落地,把‘海洋創新園’建設成為新片區最具特色的產業功能名片。”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垚垚介紹,這一項目將充分發揮國際創新協同區的功能區位優勢、上海市特色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優勢,積極布局藍色經濟、總部經濟、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軟件信息服務、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領域,建設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的企業總部及研發中心社區,打造友好開放、高效便捷的商務辦公、研發孵化及綜合服務平臺。
創新平臺成為關鍵智囊團
同樣在國際創新協同區,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復旦臨港產業化創新平臺、上海朱光亞戰略科技研究院、上海臨港電力電子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型平臺集中入駐臨港科技城創新魔坊,這些平臺將為企業提供智庫服務、促進成果孵化,共同輻射帶動產業發展。
上海臨港電力電子研究院已入駐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內的新辦公地,與他們相鄰的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的多個科技創新平臺,該研究院的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在功率半導體器件封裝測試及應用、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總成以及大容量變頻驅動等電力電子高科技重點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研究。
近日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讓院長沈捷眼中的未來發展路徑更為清晰:研究院將與合作企業共同實現功率半導體器件全產業鏈覆蓋,瞄準高端車規級功率模塊的自主開發和國產化,加速產品切入市場的周期,對接國際標準,加速技術落地,參與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攜手高科技企業打開“國際視野”。
上海制造業的高端、智能升級是塊硬骨頭,需集聚產業、科研、人才等最硬核的資源。為支撐上海高端裝備產業和智能制造發展,2015年,上海交通大學組織精干團隊,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從此一支近200人的高精尖團隊扎根在臨港,多年探索之后已在汽車動力總成高端智能制造、航空發動機測試驗證、燃料電池、輕合金材料、核電測試裝備方面培育出智能制造的“五朵金花”。這“五朵金花”的周圍,產業鏈上10家混合所有制公司的“小花”也已破繭而出。對于此次入駐創新魔坊,院長習俊通表示,平臺緊緊圍繞研發和轉化的目標,未來將主要發揮上海交大在制造方面的學科綜合優勢,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面開展技術研發和轉化。與此同時,也希望能為同期入駐平臺提供應用場景,讓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將平臺的技術與產業結合得更為緊密。
除了優越的硬件條件和創新平臺,新片區更推出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政策體系,《臨港新片區促進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臨港新片區科技創新型平臺管理辦法(試行)》等讓企業能夠安心科研。“賦予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通過一套完整的考核體系,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孫筱和介紹,目前創新平臺已在重要領域開展技術攻關,希望能夠優化配置優勢資源,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