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基本態勢會怎樣?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是否還有后發優勢?
今天,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GDP保持每年6.5%以上的增長目標可實現,最晚2022年,中國會變成高收入的國家。
中國有望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減少貧困、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躋身發達國家是中國人的夢,也是所有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夢。但是,從二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真正能夠實現這個夢想的發展中經濟體是非常少的,不少國家長期陷入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
“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有200多個發展經濟體,到2008年只有兩個發展中經濟體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變成高收入,一個是韓國,一個是我們中國臺灣。”林毅夫說,中國大陸很可能到2020年前后成為第三個從低收入逐漸到中等收入經濟體,然后變成高收入的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從2010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去年GDP增速僅為6.9%,這是受到了整個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但是,“十三五”期間中國GDP增速完全可能維持在6.5%以上。
“如果能夠達到6.5%以上,到2020年中國GDP可以達到90萬億人民幣,人均GDP就是1.1萬美元。”林毅夫說,如果加上人民幣升值,相信不是2020年,就是2021年,再慢是2022年,中國一定會變成一個高收入的國家。
中國投資機會好資源多
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為何林毅夫充滿信心?
林毅夫分析,即使外需相對不足,但是中國內需有潛力。“一個是投資、一個是消費。”他說,中國每年制造業進口額達1.3萬億美元,投資的機會非常多。
“中國可供投資的領域還包括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方面以及城鎮化方面。”林毅夫表示,相比發達國家,中國有很多好的投資機會。
“此外,政府負債、集體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不到60%,在全世界屬于最低水平,民間儲蓄高達50%,是全世界最高的國家,還有3.3萬億外匯儲備。”林毅夫表示,這些都是中國的投資資源,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
“有好的投資機會,又有好的投資資源,把這些機會和資源用起來,那么維持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增長速度就會創造就業。”林毅夫說,“有了就業以后,家庭收入就會繼續提高,消費就會繼續提高。”
中國仍有后發優勢
“一個發展中經濟體從農業到工業、后工業化,到技術創新跟產業升級,還有一個后發優勢。從工業革命以后,發達國家的技術都是在全世界前沿,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都必須自己發明,成本高、工程大,所以發達國家一般增長速度是3%。而發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成本、風險要小。”林毅夫說。
但是,中國已經用了二三十年后發優勢,是否還有后發優勢?林毅夫認為,中國仍然有后發優勢,中國跟發達國家產業、技術差距還很大,目前中國大多數產業還是處于中低端,產業升級空間還很大,可以向中高端、高端產業發展。
不過,林毅夫認為,不要盲目模仿發達國家去發展產業、建立經濟制度。“少數幾個經濟發展比較好、真正能夠實現趕上發達國家的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不是以發達國家作為參照系,他們基本上是以自己作為參照系。”林毅夫說,“要看到自己有什么,根據自己有的,什么東西能夠做好,然后找條件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