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的人都能夠清晰聽到村民通過電話向一名鄉鎮干部急促求援的通話,而該干部卻用一句簡單粗暴的“信號不好”回應了事,并且還立馬掛斷電話迅速關機,徹底斷了與群眾的“聯系”,這一連串不正常現象充分說明,該干部心理根本沒裝有群眾的冷暖。
認識上、思想上出了問題,脫離群眾是必然的。在工作上,干部與什么人走的近,愛聽誰的電話?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試問,如果是某個“重量級人物”需要辦事打來電話,會不會手機“信號不好”?實踐證明,煩一個人,就不愛接其電話,不愛接電話,方法有很多,要么關機,要么就是把對方拉入黑名單。想想這些“損招”,個別干部對群眾算是夠“狠心”。不講誠信,用“信號不好”可以欺騙群眾一時,而作風不改則貽害一方。
通過媒體曝光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出,在反“四風”的高壓態勢下,“四風”問題確實出現了新的變異形式,由過去的臉難看、門難進,變成了現在的臉好看、門好進,依舊不變的是“事難辦”。正如拿手機“信號不好”當借口來搪塞群眾,懶政怠政讓辦事的群眾有苦說不出,真要對此隱形“四風”投訴舉報還苦于舉證難。
鄉鎮工作,處于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環節,干部的一言一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和群眾對政府形象的評價。鄉鎮工作不是所有工作都可以量化管理,有很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份良心工作,全憑鄉鎮干部的良心辦事,對于鄉鎮干部來說,良心不僅是一個基本的做人標準,而且也是一項基本的政治素質。
以“信號不好”為由將群眾述求拒之門外的行為,屬于典型的沒素質沒良心,我們除了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炮轟”,還需要紀檢監察部門加大執紀問責的力度,同時也需要建立健全社會測評機制,賦予群眾更多話語權。給予干部“好評”、“差評”的利器要掌握在群眾手中,其中,讓群眾來評價干部的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測評就是很好的評價機制,該制度值得堅持和完善,有利于促進干部注重平時的工作,而不是一味的把“寶”完全押在上級的考核上。(作者:黃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