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中國股市和債市出現雙殺。
滬指午后一度暴跌逾4%,連破20日、30日均線,創業板跌逾6%。銀行間市場方面,利率債收益率持續上行,七年續發國債中標收益率遠超預期。近來信用違約事件頻發,令信用利差創出階段性新高。
“根本原因不在基本面上,而是流動性變化對市場的沖擊,”中信證券債券分析師明明認為,導致流動性變化的原因是多樣的,包括降準預期落空、通脹壓力和預期持續、財政繳款、杠桿風險等。
流動性預期前景負面,貨幣政策預期或由全面寬松轉向松緊適度。“流動性預期是未來資本市場的核心變量。
還有分析師擔心,”
經濟開門紅
從2014年11月開始,央行已經6次降息5次全面降準。疊加房地產新政以及政府穩增長的拉動,中國一季度經濟取得了 “開門紅”,工業增速、投資增速、房地產銷售、PPI、PMI、進出口等系列宏觀指標全面反彈,大超市場預期。
海通證券李迅雷認為,經濟大幅好轉是加杠桿、補庫存換來的,金融與房地產對GDP的貢獻依然最大。
一季度銀行業放貸4.67萬億,同比多增9301億元,新增貸款額創下歷史新高。房地產開發投資大幅反彈至6.2%,基建投資(不含電力)增速達到19.6%,為遏制經濟下行立下汗馬功勞。
在此背景下,華爾街投行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期。瑞銀將2016年中國GDP增長預期從此前的6.2%上調到6.9%。德銀認為,今年全年中國GDP或增長6.7%,其將中國二季度增速預期從6.8%上調到7%。
高盛是最新加入上調行列的大投行。其將中國二季度 GDP 季環比年化增速預測從 6.3%調至 7%,全年預測從 6.4%升至 6.6%。
另一大擔憂開始彌漫:未來的寬松政策是不是也告一段落?
但隨著市場對經濟滑坡警報的解除,
官方信號
令這種擔憂升溫的是官方發出的信號。
未來幾個月,貨幣政策雖然仍會保持一定寬松力度,但比起去年,“穩健”的內涵將更為突顯。
新華社英文網周一的一篇評論提到,鑒于目前國內經濟和金融形勢的變化,
文章提到,從通脹的角度來分析,為防止實際的負利率,央行降息空間將越來越小。與此同時,雖然企穩回升的根基并不牢固,不過鑒于最近美聯儲加息的前景出現變化,人民幣匯率近期得到了“喘息”的機會,資本外流壓力也有所緩解,從基礎貨幣補充的角度來看,降準的短期壓力也有所降低。
另外,“從2014年年末,央行已經通過各種方式來釋放大量流動性,但是由于實體經濟需求不振、資金具有逐利性等原因,不少資金并未真正流入到實體經濟中,反而在金融機構之間空轉,或進入股市、債市,間接助推了資產市場的泡沫。這使得不少業內人士開始反思貨幣政策作為總量政策的局限性以及貨幣政策若過度放水所帶來的弊端。”
緊接著,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一季度人民幣信貸增速確實比較快,這有一定階段性、周期性的原因。
他提到的下面這句話值得特別注意:
未來的貨幣政策操作,除了要繼續支持實現穩增長的目標,也要注意防范宏觀風險,尤其是要避免企業杠桿率過快上升,還要考慮到貨幣信貸增長對未來物價走勢和房地產價格的影響。
彭博指出,央行釋放的信號是,在經濟回暖的背景下進一步擴大寬松措施的意愿下降。
寬松力度或減弱
“就貨幣政策而言,我們預計短期內放松力度將有所減弱,因為截至目前的財政/信貸放松取得了明顯成效。”高盛分析師宋宇在報告中預計,二季度不會下調存準率,而下半年將兩次下調存準率,每次 50 個基點,今年基準利率將保持不變。
瑞穗證券亞洲的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亦認為,新增人民幣貸款和M2上升,表明央行投放的資金在幫助刺激信貸擴張,這減輕了降低存準率的必要性。
中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或在年中從之前的相對寬松調整至中性。
華爾街見聞此前還介紹過其他投行的觀點。德銀表示,經濟顯現積極信號后,
中國短期內的政策寬松勢頭可能已經見頂、進一步加碼寬松力度的空間已相當有限。
瑞銀指出,房地產方面,鑒于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房價已大幅上漲、房地產銷售已強勁反彈,短期內再出臺進一步地產寬松政策的可能性很低。事實上,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已經收緊了當地的房地產政策。
隨著經濟再通脹的走勢進一步明晰,貨幣政策立場可能逐步轉向中性,貨幣擴張邊際速度可能放緩。
中金公司認為,但中金強調,雖然實際利率的繼續下行有望支撐實體經濟進一步復蘇,降低宏觀層面的系統性風險,但宏觀審慎管理可能對一些目前杠桿率過高,持有過為集中的金融產品帶來局部和短暫的流動性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