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昨日IMF在春季年會上發布《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可能處于風險之中的銀行對企業貸款可能轉化為約相當于GDP 7%的潛在銀行損失,但IMF金融穩定風險報告同時指出潛在損失看起來龐大但可控。
《金融穩定報告》報告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一大嚴重問題是企業債務。因經濟增速放緩導致企業利潤下滑,企業償債能力下滑,“利潤甚至不夠支付貸款利息”,企業財務狀況讓人擔憂。
報告指出中國企業面臨的更大壓力對于中國的銀行非常重要。報告估計,中國可能處于風險之中的銀行對企業貸款可能轉化為約相當于GDP 7%的潛在銀行損失。
不過該報告同時指出,鑒于中國的銀行和政策緩沖空間以及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這種潛在損失看起來龐大但可控。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這些脆弱性,正在采取措施解決企業負債過高問題。
和訊網整理《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全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過去六個月里,由于經濟風險和不確定性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對中國經濟的擔憂,全球金融穩定風險加劇。
今年早些時候,金融市場對這些情況作出了消極反應。全球股市下跌,波動性急劇上升,對發達經濟體陷入衰退的擔憂加劇,銀行股票價格再度承受壓力。這種形勢反映了市場越來越擔心政策能否抵消經濟和政治風險加劇的影響。
基金組織指出,今年2月以來,由于經濟方面出現了一些好消息,歐央行強化了政策行動,美聯儲在提高利率方面采取了更謹慎的政策態勢,市場形勢看來顯著好轉。中國也已加大力度增強政策框架,以支撐經濟增長,穩定匯率。
“本期報告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過去幾個月的動蕩,目前是已經安全消退,還是發出了一個警示信號,表示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基金組織金融顧問兼貨幣與資本市場部主任José Viñals表示。“我認為是后者:為確保全球穩定,我們需要采取更多行動。”
實施政策,應對三項全球挑戰
基金組織指出,政策制定者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實施一套更均衡、更有力的政策組合,以降低風險和支持增長。否則,市場動蕩可能再度出現并加劇,并可能形成信心不振、增長疲軟、金融條件收緊、債務負擔加重的惡性循環。這可能導致全球陷入經濟和金融停滯狀態。在這種情景下,報告估計,世界產出在今后五年內可能比基線預測水平下降近4%。這大體相當于失去一年的全球增長。
為避免出現這種下行情景,政策制定者必須應對現有的三重全球挑戰,即發達經濟體仍未解決的危機遺留問題,新興市場的嚴重脆弱性,以及系統性的市場流動性風險。如果能成功應對這些挑戰,世界產出到2018年可能比基線預測水平提高1.7%之多。
首先,發達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解決危機遺留問題,特別是銀行問題,因為銀行在為經濟提供融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基金組織指出,在發達經濟體,銀行的安全性目前已顯著提高。但在今年年初,隨著經濟前景減弱且變得更加不明朗,銀行承受了相當大的金融市場壓力。
但是,銀行也面臨著重要的結構性挑戰。它們需要適應危機后的新現實,應對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發達經濟體的許多銀行面對重大的業務模式挑戰。報告估計,這些銀行約占發達經濟體銀行資產的15%。在歐元區,市場壓力凸現了長期存在的遺留問題。銀行迫切需要通過一項全面的戰略來處理高額不良貸款。長期來看,一些銀行部門的產能過剩問題也需得到解決。最后,歐洲必須完成銀行業聯盟,建立共同的存款擔保制度。
其次,新興市場的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對全球“逆風”的抵御能力。大宗商品價格的急劇下跌加劇了企業和政府的脆弱性,導致經濟和金融風險居高不下。在債務多年不斷增加之后,新興經濟體目前面臨著增長放緩、信貸條件收緊、資本流動起伏不定的困難局面。到目前為止,許多經濟體在這一困難環境下呈現出了非凡的抗沖擊能力,這是因為它們明智地運用了經濟繁榮時期積累起來的緩沖空間。但基金組織指出,這種緩沖在迅速消耗,一些國家正在失去回旋空間。
第三,隨著企業部門健康狀況惡化,特別是在大宗商品出口國和與大宗商品有關的行業,再融資壓力可能會加劇。這可能對政府造成溢出效應,因為許多較薄弱的企業是國有企業。在許多新興市場,銀行緩沖普遍充足,但可能受到不良貸款增加的考驗。這些相互關聯性突出表明,必須密切監控企業脆弱性,以透明方式迅速確認和管理不良資產,并提高銀行的抗沖擊能力。
中國能夠管理好轉型過程
在新興經濟體中,最重要的是中國。中國繼續駕馭著一個復雜的轉型過程,力求使經濟增長步伐放慢但更加均衡,并建立更加市場化的金融體系。基金組織表示,中國當局已經推動改革取得進展,但轉型過程仍具有內在的復雜性。
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關聯也至關重要。中國雖然在經濟再平衡方面取得了進展,但由于經濟增速放緩和企業利潤下降,企業的健康狀況在惡化。這體現在,那些沒有足夠盈利來支付利息的企業,其持有的債務所占比例不斷上升。這一衡量指標(基金組織稱為“在險債務”)已上升到占中國上市公司債務的14%,與2010年相比,增長到三倍以上。
中國企業面臨的更大壓力對于中國的銀行非常重要。報告估計,中國可能處于風險之中的銀行對企業貸款可能轉化為約相當于GDP 7%的潛在銀行損失。
“鑒于中國的銀行和政策緩沖空間以及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這種潛在損失看起來龐大但可控”,Viñals表示。“同樣重要的是,中國當局已經意識到這些脆弱性,正在采取措施解決企業負債過高問題。”
基金組織指出,鑒于這些脆弱性的嚴重程度,需要實施大刀闊斧的政策行動:解決企業債務積壓問題; 增強銀行;提升監管框架,為日益復雜的金融體系提供支持。
在貨幣政策之外采取更多行動
基金組織指出,政策制定者通過共同努力,能夠在當前基線情景基礎上取得改善,加強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他們需要實施一套更均衡、更有力的政策組合,而不是繼續過度依賴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仍然至關重要,但僅靠貨幣政策是不行的。設計完善的結構性改革以及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支持性財政政策十分關鍵。此外,必須加強金融政策,進一步提高抗沖擊能力。在全球層面上,還必須完成和實施金融監管改革議程,包括非銀行方面的改革。所有這些行動都有助于實現均衡的政策組合,并使政策更有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