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8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日前撰文稱,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近日裁定,該國2006年10月某公立小學死亡的女老師屬于“因公自殺”,也就是說被認定為“工傷”。
消息一出,就立刻引發了日本民眾對“教師是自殺高風險職業”的熱議。3月10日,日本共產黨參議員田村智子更是直接對文部科學大臣馳浩提出了質詢。
文章指出,這名女教師自殺時年僅25歲。2006年4月剛上任,一名老師就給了她下馬威:“新人隨時都有可能被開除,別想著請病假、缺勤,這就是在偷懶!”有了前輩的“教誨”,她不僅工作十分認真,而且小心翼翼。

即使這樣,還是招來了家長的不滿。一位家長在得知課堂小測試是學生互相打分后,認為占用了自己孩子的時間,要求老師自己打分。由于沒有給家長滿意的答復,家長鬧到了學校。校長為了平息事端,要求她在全校謝罪。
有了這個“污點”,這位女教師處處遭人指責,工作不到3個月就被診斷出患上了抑郁癥。朋友勸她好好療養時,她對友人說:“因為是新人,不能休息”。她告訴母親:“每天晚上,都有家長打電話來責備我。我每天都在痛苦中度過,但是,我想成為一名教師,只能忍受。”
終于,長期的抑郁讓她走上了絕路。然而,地方公務員災害補償基金會卻并不認為她是“因工作自殺”,而是“心理脆弱”。女教師的父母不服,于是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了訴訟。
文章指出,其實,教師自殺在日本并非個例。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顯示, 2014年共有103名教師自殺,其中男性69人,女性34人。自有統計以來,每年日本都有超過100名老師選擇自殺, 2010年甚至達到了163人。學校本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地方,為何竟變成了教師們的“催命所”?
文章分析稱,首先是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日本上課時間各地不同,但相同的是老師們要比學生們早到學校,而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就連曾經當過老師的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也承認,他早上6點半就到學校,一直工作到晚上10點。每個月加班超過100小時、工作30天更是習以為常。
日本中小學老師除了教課、指導學生學習外,還要在學校里兼任其他職位,如在學生社團里擔任負責人、組織學生修學旅行、文化祭、運動會等。
文章還指出,而且,日本學校的老師還要定期向家長們報告情況。在決定孩子未來出路時,甚至要天天舉行“三方會談”。即使下班后,家長也經常會有打電話來問這問那,可以說,日本中小學老師是隨時隨地應對家長召喚。
不僅如此,一旦學生出現問題,很多家長會把責任都推到老師身上,學校為了留住寶貴“生源”,也會不問青紅皂白批評老師。這讓很多老師“腹背受敵”,也是他們患上抑郁癥的重要原因。
文章最后指出,種種原因,讓本應“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屢屢走上不歸路,也讓教師成為日本的“自殺高風險行業”。要消除這種現象,需要家長、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此次教師自殺的“工傷認定”,還只是直面問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