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日電 綜合消息,3月2日的美國大選“超級星期二”選戰剛落下帷幕,民主、共和兩黨各自的候選人之一希拉里和特朗普成為傲視群雄的最大贏家。

雖然選戰還遠未結束,但不少“玩家”已退出這場沒有硝煙的豪賭。每屆美國大選,總有不少陪跑者,希拉里自己在2008年的選戰中,也敗給了奧巴馬。
與東山再起的希拉里不同的是,許多退選者在走下大選舞臺后,就銷聲匿跡了。那些年,退出美國大選的競選者,都去哪兒了?
靜觀本次大選,讓人興奮的“布什三世VS克林頓二世”局面終究沒有維持太久,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的弟弟杰布•布什黯然退場。
在宣布上述決定時,杰布•布什表示:“愛荷華州、新罕布什爾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人們已經說過,而我也十分尊重其決定,因此我將退出競選。”

杰布•布什在大選初期曾受到極大關注,但由于其競選表現平平,在幾次民意調查中均表現不佳,不被看好。除了遠比他更有吸引眼球技巧的特朗普,就連相對“正統”、獲得越來越多黨內支持的盧比奧也被廣泛認為比杰布•布什更有魅力。
如今,布什家族三度上位的努力,已化為一江東流水。
還記得當年“大鹽湖畔”的羅姆尼嗎?他在2012年高調挑戰奧巴馬,民調一度達到五五開,選情膠著創下美國70多年的記錄,令許多觀察家擔心,羅姆尼是否將碾壓當時尋求連任的奧巴馬。

羅姆尼橫跨政商兩界、身家數億美元,堪稱“特朗普初代”。但最終,奧巴馬戰勝了羅姆尼,令其聲勢就如氣球被放氣一樣——迅速癟了下去。
如今,媒體顯然對他失去了興趣,在谷歌和百度中搜索關鍵詞“羅姆尼”,出現的多是陳年舊聞,也只有“前共和黨領袖”的稱呼能讓人稍稍回想起他當年的霸氣。
另一些競選者對未來卻有著更為明確的看法與規劃:在失敗后迅速調整姿態,轉戰其他領域,阿爾•戈爾就是一個例子。

從美國前副總統到環保先鋒,戈爾中間歷經了殘酷的大選選戰,在2000年,他以微弱劣勢敗給了小布什。
戈爾后來逐漸退出政壇,專注于環保工作。他參與制作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2007年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和最佳歌曲兩座“小金人”。同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也有人在競選總統這件事上眼光長遠,先敗再成。雖然后來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不光彩的政治竊聽事件的當事人——并由此把總統寶座拱手送人——他畢竟當上了總統——這就是尼克松。
1960年,尼克松在總統競選中敗給肯尼迪,“臥薪嘗膽”八年后,他復出并輕松當選。
回溯美國歷史,還有一位大選陪跑者對入主白宮的執著程度,引人注目。這位對總統之位發起四次沖擊的競選人,就是喬治•華萊士。別弄錯了,他可不是那位大牌的《60分鐘》主持人邁克•華萊士。

這位喬治•華萊士在20世紀美國政壇頗為活躍,也留下許多爭議。
他因為宣揚種族隔離遭到狠批,曾講過“現在隔離,未來隔離,永遠隔離”的偏激言論。而在擔任阿拉巴馬州州長期間,他又因理性、務實而大獲好評。
不過,華萊士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于1972年遇刺受傷,腰部以下永久癱瘓,從此一別經年。

而早在19世紀,亨利•克萊的競選記錄就超過了華萊士。他曾在用幾十年的時間(1823-1848)競選過五次美國總統,其中三次還是作為不同的黨派領袖競選,悲劇的是:都落敗了。
這當然不能抹殺克萊在政治上的貢獻,他多次解決美國南北關于奴隸制的矛盾,被稱為“偉大的調解者”。有人質疑克萊在反對奴隸制時姿態過于強硬,他回稱,“比起當總統,我寧愿選擇真理。”
雖說他熱愛真理,但能競選這么多次,想來對當總統的渴望也不一般。

回到現實,2016年的大選鏖戰中,希拉里、特朗普氣勢正旺,然而總有人要離開,因為白宮之主,一次只有一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