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2月18日報道俄羅斯一直是中國汽車企業的主要海外市場之一,但是2015年,這一市場出現36%的大幅下滑,這導致包括長城、吉利、奇瑞在內的多家自主車企銷量“腰斬”,直至今年1月,俄羅斯車市仍大幅下滑29%。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其中曾經是俄羅斯市場銷量主力軍的長城汽車,在俄銷量由2013年的19954輛和2014年的15005輛大幅下滑至去年的3181輛,今年1月更是傳出退出俄羅斯市場的消息。對此消息,《每日經濟新聞》向長城汽車了解詳情時,相關負責人并未置評。
而在長城大幅下滑的同時,1月力帆、吉利等少數企業在俄的銷量卻在止跌回升,其中力帆當月銷量上漲63%。在專家看來,對自建經銷商和總裝基地的投入是力帆在俄發展的基礎。
然而,面對宏觀經濟形勢堪憂和匯率、外交等復雜問題的俄羅斯,主打價格優勢的中國車企仍率先受到影響,對俄本地化投資也望而卻步。
長城汽車銷量“清零”
根據蓋世汽車公布的統計數據,2015年全年俄羅斯汽車銷售160萬輛,同比下滑36%。而在今年1月,俄羅斯市場依舊延續了這樣暴跌的局面,單月銷量下滑29.1%至8萬輛。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車企率先受到影響。俄羅斯汽車市場評論員羅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5年全年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僅售出3.9萬輛汽車,同比下滑超過52%。
從中國車企在當地市場的銷量來看,去年力帆在俄銷量同比下滑36%至1.5萬輛,吉利下滑38%至1.2萬輛。在出口俄羅斯的主要車企中,僅有華晨實現了正增長,全年銷量1202輛,同比增長26%。
即便俄羅斯市場的暴跌是引發中國車企在當地銷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但中國車企在俄羅斯市場的“潰敗”卻并不完全歸結為俄車市的大環境。
“長城去年跟它們在俄羅斯的當地代理商鬧翻了。”一位熟悉俄羅斯市場的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城在俄羅斯的銷售和組裝都由一家叫做伊利托的公司代理,在長城與伊利托分道揚鑣之后,維持在俄羅斯的業務變得困難。
受此影響,長城去年底在俄羅斯的銷售已近乎停滯。據蓋世汽車的報道,2015年12月長城在俄羅斯僅售出32輛汽車,同比下滑96.4%。2015年全年,長城在俄售出3181輛汽車,同比下滑78.8%。
而在此之前,俄羅斯一直是長城的重要出口市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從2009年到2013年,長城在俄的銷量一路由2490輛增長至19954輛。
而這樣的增長局面隨著與主要代理商的矛盾戛然而止。有消息稱,長城將暫時退出俄羅斯市場。而在專家看來,這樣的風險與長城在海外對代理商的過度依賴有關。
本土化進程受影響
“力帆在俄羅斯的銷量已經連續多年蟬聯中國品牌冠軍了。”力帆進出口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聚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今年1月力帆在俄羅斯的銷量同比上漲63%,銷量已經開始回暖。
與長城不同的是,力帆在俄羅斯的網絡由自身投資建成。“我們在俄羅斯有一家總進口公司,旗下有100多家經銷商。”王聚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一經銷商數量在中國車企中最高。
除此之外,力帆還在投資建設俄羅斯的總裝工廠,而在羅蘭看來,對經銷商的建設和本地化生產的投入,是力帆能在俄羅斯車市競爭中占據優勢的原因。
據車企人士介紹,由于盧布匯率持續下跌,中國車企出口俄羅斯開始采用美元結算,這就導致終端價格的升高。此外,俄羅斯對進口整車的稅率也較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俄羅斯對新車進口的稅率為30%。
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中國汽車在俄的售價,而低價此前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汽車在海外的主要競爭優勢。在此情況下,本地化生產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然而,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和力帆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俄羅斯是我們重要的海外戰略市場,我們也有在俄羅斯建廠的想法。”東風汽車工業進出口有限公司乘用車出口事業部副總經理陳五林告訴記者:“但現在俄羅斯情況實在不明朗,投資的風險太大。”
在羅蘭看來,除了外界因素外,相較于現代起亞、雷諾-日產、豐田等在俄排名居前的企業來說,中國車企在俄羅斯的主要競爭力仍是低價,因此在匯率導致價格上漲的去年,中國品牌率先受到沖擊。
記者了解到,2015年中國品牌在俄市場占有率約為2.4%,市場地位仍處于較為邊緣的角色。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在俄羅斯車市短期內很難回暖的情況下,中國車企若不能培育出新的競爭優勢,其弱勢地位將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