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發表任內最后一次國情咨文稱,美國在經濟和國家安全領域均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他就未來提出了與很多美國人想法不同的樂觀愿景。
文章稱,奧巴馬當地時間12日晚間的講話反映出他在推進政策日程方面時間越來越少,轉而敦促美國人接受他就美國未來提出的愿景,力陳應選出能實現這一愿景的接任者。
奧巴馬在事先準備的講稿中說道: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凡變革的時代,這一變革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我們的星球以及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奧巴馬表示:我們希望的未來──家庭的機遇和安全、生活水平上升、為我們的孩子提供一個可持續的和平星球──所有這一切都觸手可及。但他說:只有攜手合作,這一切才能實現;只有開展理性、建設性的討論,才能實現;只有正確解決政治上的問題,才能實現。
奧巴馬提出上述樂觀看法適逢美國人對本土恐怖主義威脅和海外動蕩加劇的擔憂升溫之際。
分析稱,引發這些擔憂的是最近由“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煽動而引發的襲擊活動,包括該組織成員1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實施的自殺式爆炸襲擊。另外,伊朗持續進行挑釁,而敘利亞沖突也已經進入第五年。
共和黨此前呼吁奧巴馬利用國情咨文陳述一項打擊伊斯蘭國的詳細計劃,以緩解美國人的擔憂。
美國眾議院議長、威斯康星州共和黨人瑞安(Paul Ryan)12日在談到伊斯坦布爾的襲擊事件時稱,現在美國人對自身的安全以及全球局勢非常擔憂。

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NBC News去年12月進行的民意調查,約70%的美國人認為美國正走在錯誤的道路上。該調查還顯示,51%的美國人不認可奧巴馬目前的工作,43%的美國人表示認可。
文章稱,奧巴馬曾計劃呼吁國會通過他倡導的幾項重要政策:刑事司法系統改革、與亞洲達成的新貿易協議,以及取消美國對古巴長期禁運。這些政策都獲得了兩黨支持,但尚不清楚今年是否能夠在國會獲得通過。
分析指出,奧巴馬講話的關鍵是美國面臨應對四大問題(經濟、技術、國家安全和政治)的挑戰,他認為這些問題對美國的未來十分關鍵。
為消除人們對經濟的持續焦慮,奧巴馬呼吁美國人共同支持基本由民主黨主張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包括上調聯邦最低薪資水平。他還指出,美國正處于科技驅動的歷史性經濟轉型之中。
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來自肯塔基州的共和黨議員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認為奧巴馬提出的經濟愿景無助于改善中產階級的狀況,他說美國中產階級的規模在過去七年里出現萎縮。

麥康奈爾談到奧巴馬時稱,在他領導下的經濟復蘇低迷而且不均衡,令太多國民感到失望。美國人對未來失去信心,對子孫后代能夠有更好的生活失去希望。
文章稱,改變華盛頓政治形勢是奧巴馬2009年當選總統后的首要任務之一,可能也是他一年后離任時幾個尚未實現的目標之一。
在外交領域,奧巴馬沒有兌現結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承諾,也沒有達成中東和平協議。另外,在奧巴馬的任內,美國和俄羅斯關系變僵,敘利亞沖突惡化。
分析稱,共和黨還在施加壓力,讓奧巴馬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對付伊朗。美國官員稱,周二,伊朗在波斯灣扣押了兩艘小型海軍艦艇和10名美國船員。美國眾議院計劃于13日就新的制裁伊朗措施投票。
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議員麥卡錫(Kevin McCarthy)表示,眾議院不會坐等總統采取行動。
奧巴馬在演講中稱,美國通過外交手段而不是軍事力量取得了一些外交成績,例如伊朗核協議和與古巴恢復外交關系。他還強調美國在幫助結束非洲埃博拉(Ebola)疫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奧巴馬沒有將伊斯蘭國稱為美國面臨的一個生存威脅。奧巴馬的助手們曾表示,他認為這樣做將抬高這個組織。

南卡羅來納州州長黑利(Nikki Haley)將代表共和黨對奧巴馬的國情咨文進行回應,她在準備的講話稿中表示,奧巴馬在施政過程中常常無法兌現他的遠大承諾。
文章稱,最新的國情咨文演講與奧巴馬以往的講話大不相同,以往他一直呼吁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具體法案,這些法案主要旨在對美國高收入人群增稅,以此為服務較低收入人群的項目提供資金。
這些提議遭到共和黨的反對,因此未能得以推進。最近幾周,奧巴馬向其助手表示,他不想重復這一做法。
從很多方面看,奧巴馬的此次演講等于承認他為第二個四年任期制定一些關鍵政策計劃幾乎肯定無法在他卸任前獲得通過,這些政策包括:修改移民法、實施稅法改革以提高聯邦最低工資水平、制定更嚴格的槍支法。
奧巴馬已在這些問題上采取了行政措施,但如果沒有立法,這些政策的影響有限。他已承諾,將在未來一年力推槍支管制措施,同時美國政府將在參加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 )在白宮招待會的賓客中預留一把空椅子,以此代表槍支暴力的受害者。
文章稱,預計奧巴馬將針對氣候變化采取其他行政措施,同時美國財政部正在研究對企業采取新的稅收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