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在機制上采取取消打新預繳款等多項改進措施,有助于減少在打新時對于貨幣市場的沖擊,有利于提高IPO的運行效率,是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又一重大進展。同時,我們認為這也是未來向注冊制過度的階段。
短期來看,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和對于資金需求的測算,我們認為IPO重啟不會制約市場目前的反彈:
首先,從歷史經驗數據分析角度看,IPO重啟不必然對行情走勢產生方向性改變。根據統計,歷次IPO重啟前后市場漲跌不一。歷史上,我們能常常看到IPO重啟是伴隨著大牛市上漲行情的,例如2006年6月IPO重啟后,上證綜指從1600點左右繼續上漲到6124點;2014年1月IPO重啟后,上證綜指從2000點左右見到底部上漲到5178點。此次,我們同樣預計,在IPO重啟之后,市場依然能延續慢牛行情。
其次,從資金流動角度看邏輯也可以印證歷史經驗揭示的規律:2014年、2015年的IPO融資總額為669億、1466億,低于同期市場的印花稅,更低于上市公司每年高達8000億的分紅水平,和再融資的每年7000億到8000億的水平相比,這一金額也并不會對市場的資金造成明顯的分流,從而對股價帶來壓力。而且,6月中旬以來再融資從未間斷,但市場卻在9月時觸底反彈,至今漲幅已經達到30%左右,足以說明宏觀經濟走勢、投資者信心遠比IPO帶來的供給變化更加具有決定性。管理層在此次重啟IPO時不僅改進了發行制度,還控制了發行節奏,此前發行制度下的巨額凍資問題,可能間或還對市場有短期干擾,目前都不再是嚴重的問題,將IPO對市場的短期擾動都將控制至最小。
中長期來看,IPO重啟能夠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對于經濟發展和市場表現有益無害。
從影響市場的中長期因素來看,盡管人口數量紅利和WTO紅利在轉弱,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階段逐步過渡到中高速增長階段。但在眾多改革紅利、人口素質紅利(比如工程師紅利)和技術管理創新紅利可以挖掘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有望進入新常態。依靠產業轉型升級、依靠服務業做大做強、依靠一帶一路等諸多措施,實現質量更高,增速更加能持續的增長。
IPO重啟和改革,是為注冊制這一重大改革鋪路,也將最終為中國全面改革戰略、創新經濟、轉型經濟做出杰出貢獻。全民創新、萬眾創業都需要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傳統以貸款為代表的簡介融資顯然難以滿足需求,IPO的重啟無疑為十三五規劃順利實現提供了保障。我們認為在此基礎上,A股市場也將一如既往充分分享中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成果,企業ROE將見底回升,資本市場在為中國經濟做貢獻的同時,也將實現更高、更穩健、更可持續的投資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