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似乎已成為硅谷初創公司的最新挖角對象。
近日,美國著名投資銀行高盛三名中層集體跳槽至硅谷高科技企業Uber的消息同時引爆了金融圈和IT圈。事實上,從華爾街代表的金融業跳槽到硅谷代表的科技企業,已成為一股風潮,而且這股風潮如今也刮到了中國。
國內投行業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很多“金融驕子”跳槽到科技企業和初創企業,層次涉及初級、中層和高管,原因不外乎是看好科技企業有趣的工作內容、較輕松的工作環境,薪酬和股票期權等則在其次。
投行頻遭“挖墻腳”
據報道,高盛下屬技術投行部門駐舊金山的三名中層于日前跳槽至Uber。這并非是Uber第一次從高盛“挖墻腳”。此前就已有多名高盛高級管理層加盟Uber,如高盛原首席財務官GautamGupta和原企業發展主管CameronPoetzscher。
Uber對金融業人才的偏好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Uber首席執行官TravisKalanick就曾表示,在公司當時近250名員工中,有10%至15%來自金融行業,其中5%來自高盛。據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提供的數據,高盛是Uber的十大人員招聘來源之一,排在Twitter、甲骨文、英特爾等知名科技公司之前。Uber挖角的主要對象還包括微軟和Facebook。
作為一家正處于瘋狂生長期的打車軟件公司,Uber當前的估值已經高達510億美元。今年8月該公司曾公開表示,預計將在未來18至24個月內進行首次公開招股。而事實上,Uber早已通過多輪融資募集到74億美元資金,成為市場上最大的“獨角獸”。
不僅Uber青睞高盛員工,其他科技公司也在積極招募高盛的舊員工。科技獵頭公司DavePartners曾對媒體表示,銀行出身的人員最受科技公司追捧,因為它們非常信任高盛的人才篩選,也知道它對于員工的培訓非常嚴格。
這樣的流動不僅發生在美國,也發生在中國。高盛原董事會副主席兼亞洲業務主管MichaelEvans就在今年8月出任阿里巴巴集團總裁兼執行董事,負責阿里集團全球化業務。高盛歷史上最年輕董事總經理之一的柳青也在2015年離職,加入滴滴公司出任總裁。
而在2015年宣布離職的還有素有“華爾街最有權勢女人”之稱的摩根士丹利原首席財務官RuthPorat、德意志銀行公司金融部亞太區主席HenryCai、瑞士信貸大中華區聯合首席執行官張利平等。
這樣的流動不僅僅局限于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中高層管理人員,甚至還包括優異的高校畢業生。
以頂尖商學院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畢業生就業去向為例,2006年其MBA畢業生進入投資銀行的比例為26%,2013年的數據腰斬到了13.3%,而同期進入科技公司的比例則翻了一倍,達到了11.1%。
薪酬和期權誘惑降低
如果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時金融業出現大量裁員和離職是一種能理解的情況,那么今天,為何越來越多的精英人才從華爾街涌向硅谷?
我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經理汪揚指出,投行人才的離職潮已經很普遍,他認識的業內朋友就有不少在近一兩年內選擇跳槽,去向多為醫藥公司、高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
對此,汪揚認為,互聯網公司對資本運作的需求在日益高漲,“目前市場上有融資需求的主力大部分都是這類企業,相比傳統行業,科技企業在融資并購方面的需求非常高,招聘力度也越來越強,此外還誕生了不少做在線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服務類的企業,投行從業人員跳槽過去也是為了匹配這些企業對于金融類人才的需求。過去,投行和咨詢公司是應屆生的第一選擇,但現在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更愿意選擇互聯網公司。”
眾所周知,投行從業人員光鮮亮麗的外表和優渥的薪水背后是超負荷的工作強度和枯燥的工作內容,每天都要大量瀏覽專業財經刊物網站,關注最新金融報道,然后仔細研讀消化得出自己的見解傳遞給客戶。
汪揚表示,在投行上班,尤其是初級崗位上的分析員,每天工作14至18個小時是常有的事,還要做“空中飛人”到處出差開會,按部就班逐層晉升。
曾在摩根士坦利擔任分析員的鳳凰衛視主持人曾子墨就曾有過三天三夜沒合眼的工作經歷。高盛臺灣公司總裁余佩佩幾乎連自己的婚禮都顧不上,在婚禮前兩天才回到臺灣。而對比科技企業,Facebook、Twitter、谷歌等對員工的福利待遇則是出了名地好。美國企業福利排行榜前十名中超一半都是科技企業。
“離開投行后,整體工作壓力沒那么大,工作內容相對沒那么枯燥,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照顧身體健康,這就有很大的吸引力。我就有不少同學先后離職,有的去了騰訊的投資部門,有的去了網易的游戲部門。”汪揚說。
此外,汪揚還告訴記者,原本就已經在投行擔任中高層管理職位的人,通常能去較為大中型的互聯網公司擔任首席××官,從整體上為公司做規劃和協調,“如首席戰略官、首席財務官等。”
較為初級的投行職員跳槽后,更多仍是在企業內繼續擔任分析、并購投資方面的工作,工作內容不會較之前有本質變化,“像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類互聯網巨頭,內部已經聚集了大量從投行和金融業過來的職員,以至于他們在做一些并購或投資項目時已經不再需要投行,他們自己內部的員工就可以把方方面面都搞定了。”
而薪酬方面,投行與互聯網公司兩者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據外媒消息,華爾街投資銀行一名副總裁包括獎金在內的年收入在50萬美元左右,類似Uber這樣的科技企業中層年薪通常接近20萬美元。
但海外研究機構OptionsGroup曾發布報告稱,除了2009年的曇花一現,2007年以來華爾街的薪酬一直呈下降趨勢。據汪揚介紹,在國內,投行和互聯網公司之間的平均薪酬待遇差距比美國更大一些。
“雖然跳槽去科技企業可能會減少收入,但并不會少得太夸張。一些處于快速成長期的科技初創公司也許還會向員工提供股票和股票期權。對于總裁或VP投行高管來說,他們對于薪酬的在意度可能會更低,選擇跳槽的原因更多還是與自身夢想和使命感有關。畢竟投行是賣方,是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這和在一個企業里打拼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驗。”汪揚說。